最近宁波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排队等候的人少多了
因为登记窗口边多了台自助机,体液检查患者只要刷就诊卡
机器就能自动吐出带有标签条码的小瓶子或小罐子
罗守军和他自主研发的门诊体液采集自助机
了不起的是,这台“门诊体液采集自助机”是第一医院检验专业医生罗守军历时四年多自主研发的。
更了不起的是,他已经与海尔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成果转化协议,机器即将投入量产。
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这也是我市医疗机构中首例成功转化的医学科技成果。
这个检验医生爱发明
一台多功能自助机,涉及就诊卡读取、容器存储和自动发放、条码打印等多个环节,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一个检验专业出身的医务人员如何能搞定?
“小时候我就喜欢拆装家里的东西,做小发明的初衷是希望让患者少排队,让工作更简便。”
罗守军今年41岁,2004年到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工作,2015年起调岗到行政职能科室工作。
他最早发明的成果是 “多功能试管架”,和普通的试管架相比,这种试管架可以记录日期和批次,能稳固叠放,还有统一封盖装置,反复试验了几个月才成功。这种多功能试管架最后被几家医院采用,同事同行们都说好,让他信心大增。
之后,罗守军又从机场的一次性杯子自助取杯器获得灵感,花半年时间发明了“尿杯取杯器”,目前仅宁波地区就有近40家医院在使用这种产品。
当上检验科的组长之后,罗守军和大型设备打交道的机会多了起来。设备免不了会出故障,如果每次都叫厂家的工程师来维修,等待的时间太长,病人等不及。爱动手的罗守军就开始自己动手排除小故障,时间长了,他对检验科的一些机器设备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自费搞科研,熬夜到凌晨
检验科是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四年前,为了让患者在检验环节少排队,罗守军有了个大胆设想,发明一个像门诊自助终端机那样的体液采集自助设备,不过,这次他想鼓捣的“大家伙”,复杂程度超过他的知识积累。
那段时间我像着了魔,白天上班,晚饭后赶紧睡一会,八点半起来,找资料,想方案,画图纸,弄到凌晨三点再睡觉,然后早起上班。
搞发明的这些年,罗守军一到休息时间就往慈溪龙山的工厂里跑,把自己的新想法请工人来实现,然后带着网上买的各种瓶瓶罐罐一次一次地做试验,一去就是一整天。
“我这样的小订单,很多工厂都不愿接,后来因为我的诚意,终于有家小企业愿意帮我。”罗守军搞发明,不但搭上时间,还耗费了不少成本。研发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新的材料或装置,一套模具动辄花费上万甚至十万元。
看到罗守军如此醉心搞发明,刚开始连母亲都觉得他不务正业。但罗守军坚信自己做的事情一定有意义,有时双休日没人管儿子,他就带着1岁的孩子往慈溪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年多努力,他自主研发的门诊体液采集自助机终于成功。这台机器申报了16项专利,其中有8项是发明专利,如今有8项专利已经到手,另外8项还在公示期间。
这台自助机可以让每个病人检测前耗时减少一半,还可帮助检验医生告别窗口繁重的工作,医院每年可节省用人成本费10万元。
下一个目标是自动采血机
一项发明创造,如果不能投入量产,只能是成功了一半。在医院领导和科研科的积极努力下,本月初,罗守军发明的“门诊体液采集自助机”被海尔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相中。公司与他签约,以80万元的价格买下这台机器的自主产权,准备投入量产。
“研制这台机器,我前后投入的硬件采购费用就有30多万元。”罗守军说,有人觉得他这项科技成果成交价格偏低,但他不这么想。能让这项机器量产,让更多患者和同行们受益,才是他做发明的初衷。
罗守军的成功也激发了同事们的创新热情,现在,医院里谁有小发明、金点子,都愿和他交流探讨。他悄悄制定了下一个发明目标,做一个能自助签到采血、自助接收标本的机器,让检验科排队的患者更少一些。
宁波晚报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赵冠菁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