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网友爆出江苏省江阴市“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某广场人群冒雨排长队,疑似办理财务方面的手续。网友质疑华西村遭“挤兑”,资金出现问题。
2月26日上午,记者联系到现场排队村民李先生,他称24日起,华西集团入股分红从30%变为0.5%,原因不明,引起村民恐慌,冒雨排队兑付。
26日下午,华西村党委发言人回应称,视频内容属实,外面的引资款到期兑付,因坊间传言引起“挤兑”,华西资金充足,兑付没问题。
村民害怕拿不到钱
称取回本金已是幸运
华西村周边村村民张先生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原本的分红利率是10%,后来办理兑付的人员说,存在这里利息是5%,而现在,不管存多少年,利息都变成了0.5%。”
2月24日上午,张先生到达现场时人还不多,于是预约了26日取款,他说,“当时觉得诚信度还好,应该可以还款,没有觉得恐慌。”
到了25日,据张先生描述,现场已是人山人海,他立刻去排队,只拿到了800多号。次日早上八点半就去排队,才顺利取回本金及0.5%利息。“办好转账支票,下午两点半就到账了,不赖本金就算好的了。”
张先生称,尽管他也存在诸多质疑,但没地方去问,也害怕拿不到钱,没有办法。
入股分红30%变成0.5%
李先生也表示,从2月24号下午开始,前去兑付的人取到的分红从30%变成了0.5%,即当时入股20万元,三年后利息从6万元变成了100元。李先生说,“24号之前到期且预约取款的能拿到钱,24号之后就只能拿到本金和0.5%利息了。”
李先生想要讨个说法,但没有得到任何解释,最初入股时并没有签订协议,只有一张入股凭证,也无从得知若一方违反条约应作何处理。“他们之前说要30%利息的话,就等电话通知,现在话也不说了,直接就只给这么多。”
官方回应:
华西村资金充足 兑付没问题
2月26日下午,记者致电入股凭证上的取款预约电话,工作人员表示现在不需预约,直接排队即可。当记者问及为何没有按凭证返息,工作人员并未做出回应。
随后,记者联系华西集团江苏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称钱没有交给公司,应询问相关负责人。
华西村党委发言人表示,视频内容属实,外面的引资款到期兑付,因坊间传言引起“挤兑”,华西村资金充足,兑付没问题。
在华西村的龙希国际大酒店的第60层,一头价值三亿元的金牛雄赳赳地立在楼层最显眼的地方,牛身通体泛着耀眼的光泽,气势雄浑遒劲,仿佛在昭示着华西村的昔日荣光。
华西村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
家家住几百平大别墅,人人开豪车,村民吃饭看病出国留学全部不花钱,人均存款100万,这种集体经济福利在当时不知羡煞了多少中国人……
如今中国第一村当年的辉煌盛况似乎已经不再,几年前在网上一些媒体就开始唱衰华西,2016年某媒体报道华西村的企业集团已经负债三百多亿,而且负债率还在继续上升,华西村面临着红利吃尽的危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代表和方向,正如阿里,腾讯,百度三大互联网巨头仍方兴未艾,新兴的美团,滴滴已经火速地赶了上来。
从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华西村真的衰落了吗?它的日落西山是时代的必然吗?
一、时代的逆流
如果要把今日华西村的种种壮观全部都归功于一个人的话,那个人毋庸置疑就是吴仁宝。
他在50年代末的干部下放中来到了华墅乡,那时的华西村是个人人都看不上的穷地方,土地被河流分割破碎,人烟稀少,经济贫穷,女人出嫁从不会考虑这种穷乡僻壤。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华西村的村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几十年后的华西将会是天翻地覆的模样。
1964年,陈永贵和他带领村民改造大寨村的事迹被人民日报长篇报道,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学大寨”的风潮,吴仁宝读完了报纸上的那篇文章,很是激动,他在群众大会上高声朗读陈永贵把大寨村从穷山恶水改造成高产田的事迹。
陈永贵愚公移山的开拓精神让吴仁宝大受鼓舞,华西也同样是低产田,自然条件不适宜大规模耕种,坚信人定胜天的吴仁宝开始领导村民们平整华西村的土地,填平河沟,而且还和村民们制定了一个《华西村15年发展规划》。
有了正确的领导和目标,村民们干劲十足,起早贪黑拼命地在地里劳作,一度被其他村的村民笑称为“做煞大队”。
不过,他们的日夜奋斗很快有了成效,改造好的土地为村民们带来了好收成,华西大队也成为了江阴的样板队,全国学大寨的典型。
1969年,吴仁宝冒天下之大不韪,带领大家偷偷地建起了五金厂。
吴仁宝想要的十分简单,就是要让大家吃饱饭。那时候人们把斗争当做了主要任务,生产却放在了一边,而且华西村的土地少且多年来保持不变,人口却在不断地增加,当土地喂不饱人的肚子时,吴仁宝把目光转向了工业。
华西村的五金厂生产一些常见但是大厂又不生产的小零件,毫无办厂和机械制造经验的吴仁宝从头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克服了技术、原料和设备等方面的困难,经过吴仁宝几个月的奔走,一家秘密工厂终于在20多个村民的运作下开工了。
那时的他们不得不谨慎,白天也把工厂的门紧紧关闭,当领导来视察时就召集村民努力搞农业生产,走了之后继续进五金厂工作。
闷声发大财说的就是这个理,当别的村还在清算阶级的时候,华西村里已经诞生了乡镇企业,一时间年入百万。
二、繁荣与暴富
改革开放后,生产成了主要任务,华西村又建立了纺织厂。
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启了分田单干的土地时代,80年代,全国都在进行包产到户的分土地政策,而吴仁宝却仍然坚持集体经济,他只是说了句“领会政策,闷声发财”,通知上也要求因地制宜实行新土地政策,宜统则统,宜分则分。
吴仁宝还是那个思路,土地限制了生产力的发挥,分田之后,村民们在极少的土地上根本不会产出极大的财富,相比之下,60年代偷偷摸摸办的厂就为华西村带来了巨大的收入,现在当务之急应该是利用集体土地资源,趁机好好发展企业,办厂。
接着,华西村又相继开设了药械厂,板网厂、织布厂等乡镇工厂。
华西村的面容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几十年前的总资产几万到暴富后总收入过亿,村民们的脸上乐开了花。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说,是吴仁宝的领导造就了天下第一村。
敏锐,精明,能干,为人民着想,有着远大的眼光和理想,吴仁宝的过人之处数不胜数,其中最出色的一点就是他敏锐的政治嗅觉。
1992年是特殊的一年,那一年中国派遣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南斯拉夫正式解体,一位大毒枭越狱成功,《秋菊打官司》在北京首映,华沙之跪的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逝世,伽利略被罗马教廷平反……
总设计师南巡并发表了他的南方讲话。
吴仁宝在电视上看到了新闻连续播放讲话内容,预感大事将至。在经过苦苦的一夜思索后,他终于理出头绪,深夜紧急召开会议,告诉村民们要去借钱。
第二天,华西村通过各种手段借了2400多万,疯狂囤积建筑原料。
事实证明,吴仁宝的判断是正确的,国家决定深化改革后,中国新一轮的发展热潮袭来,各种建设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几乎遍地是市场,华西村低价囤积的原材料几个月后身价翻了几倍,华西村因此大赚一笔。
华西村自60年代就因模范村等名号出名,之后的过亿身价更是让它成为了全中国的明星,如今漫步在华西村,你会看见北京的长城,悉尼的歌剧院,美国的白宫,还有凯旋门,万米长廊等著名景观,最值得一提的还有高达328米,花费30多亿元建造的极尽奢华的龙希国际大酒店。
这些景点为华西村带来了巨大的旅游业收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华西村就这样确立了钢铁、纺织,旅游三大支柱产业。
2007年,华西村总资产超过16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
2010年,华西村销售破500亿,人均收入达8.5万。
2012年,华西村总收入524.5亿。
独特的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让华西村的声明传到了国际上。吴仁宝还因此在2005年受到了美国《时代周刊》的采访。
三、衰落和转型
可惜时代在飞速地前进,人一不留神便会被抛在身后。
2017年,《中国最富村负债389亿,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到底经历了什么?》的文章称华西村早已不如当年,它已经走到了急需选择转型的岔路口。
其实,多年来外界对华西的质疑一直都有,由于政策照顾,华西得到了许多便利,很多人说它只是一个样板,规定不能倒,其实早就不行了;
关于周边村民并入后并没有得到与中心村民同等的福利,被划分和区别对待也让华西遭受了一些不友好的声音;
外界一些关于被人们称作“家天下”的治理方式,村民们的股份和工资的分配制度,华西村封闭排外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
但华西村的衰败的确是事实。
由于我国钢铁产能过剩,2012年之后,钢铁行业进入了持续的亏损状态,华西村的支柱之一也因此受到了打击。
华西村65%的利润都是服务业带来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居民收入增加,对于国内国外旅游有了更多的选择,吴仁宝的逝世也让许多仰慕的潜在游客们失去了来旅游的动力。
华西村当年的盛况早已成为过去,之前有时候一年能来150万人,全年热季,现在华西村只能在一些假期时才能迎来大量游客。
传统产业衰微,华西村如果还指望这些赚钱的话,只能死路一条。
吴仁宝的小儿子吴协恩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接替父亲上任后,先后关闭了村里许多家纺织和其他传统企业,同时开始涉足金融投资,医疗、教育、新能源等诸多新兴领域,产业布局更加多元化。
但是,华西村依然不能一口气将钢铁厂等关闭,因为这涉及了村民们的就业问题,吴协恩打算慢慢迁移工作岗位和就业人员。
困扰华西村发展的另一问题就是人才。
华西村有先富的先天优势,又有政策倾斜,村民们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不需要激烈竞争,他们的孩子们也可以回村后直接上班,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
在一些难度不大的岗位上,人才出现的几率很少,一定程度也会导致公司管理不善,而且华西村也没有吸引人才的有力措施,如果华西要转战新兴产业,就必须思考人才从哪儿来的问题。
投资金融有风险,再加上这几年收益下降,66.94%的负债率并不值得大声疾呼华西要完了,且负债并不代表是坏事,只要在能偿还的范围之内,负债代表公司的发展前景被看好。
转型是艰难的,需要一个过程,华西村还没有到要完的地步。
过去依赖吴仁宝这位睿智的“强人”领导,华西走到了今天,但天下只有一个吴仁宝,当他逝世后,长期的路要走得和之前一样好,就要看管理层的能力了。
吴仁宝曾经说过:“六十年代是打基础,七十年代是小发展,八十年代是中发展,九十年代是大发展,到新世纪是快发展。”
它的兴衰史是中国社会几十年来发展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企业治理制度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其实,最重要的永远还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发展得科学且长久。
只有与时俱进,良好的制度才能为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