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一生到底有多节俭?
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高振普这么回忆道:“周总理一双皮鞋能穿十几年!”
1963年周总理去埃及访问时,他的内衣脏了,工作人员就把衣服拿到了驻外大使馆里去洗,没想到中国驻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徐克立看到后竟当场哭了起来。
那件内衣看起来十分陈旧,颜色都洗得发白了,接缝处还缀着补丁,这哪像一国总理的衣服。
可徐克立不知道,周总理节俭惯了,只要衣服还能穿就绝不会买新衣服。事后,徐克立还自掏腰包给周总理购买了三件新衣,但是周总理坚决不收,徐克立只好作罢。
无独有偶,周总理生前常穿一件毛巾浴衣睡觉,穿了十几年,浴衣早已被磨得发白,薄得像纱衣一样了,但是周总理就是不肯买一件新浴衣。
在总理看来,衣服缝缝补补还能穿上好几年。甚至就连出国访问时,周总理还穿着缀满了补丁的旧衣。
所以高振普在后来回忆周总理时还说道:“总理的简朴恐怕今天的人们想象不到”。
但1997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银行职员们疑惑不解。
当时,有关部门在核查数据时意外发现,1967年7月8日,中国银行曾收到以周总理个人名义存下的一笔总价达到1.2万英镑的存款。
而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去世,他和邓颖超女士的全部存款只有5709元,其余的钱不是用来补助工作人员或者亲友,就是用来交党费了。
那么,以周总理名义存下的1.2万英镑到底从哪来的?存款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
周总理轶事
周总理一生结交甚广,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朋友都有,每当有人来拜访时,周总理常常会盛情相邀,把他们留下来吃饭。
1934年春,杨衍炬应邀来到邓颖超家中。
谁曾想,桌子上竟然只有一碗酸菜和一碗放了辣椒的青涩梅子,周恩来同志正在热情地给他盛饭,盛情难却,杨衍炬便夹了一口菜。
那口感让他瞬间皱起了眉头,周恩来同志观察到了杨衍炬脸上的表情,一拍脑袋说道:“忘了,忘了。”
他站起身来从一个刷得干干净净的竹筒里,倒出了小半碗盐水,请杨衍炬同志沾着盐水吃,而他自己则又坐在了一旁的小凳子上津津有味地指着那碗没放盐的饭。
原来当时因为战乱,前线战士的盐供给情况有些吃紧,周恩来同志就带头减少食盐的摄入,将后方的食盐节省下来送往前线。
1959年夏季,周总理的侄子周秉钧大病初愈,即将要回到部队里参与训练,临行前,周秉钧来到周总理的家里,向他们辞行。
周总理非常高兴,当即表示:“许久不见,我今天请你吃一顿‘金银饭’!”
可等菜上桌后,周秉钧才发现,原来伯父所说的“金银饭”就是用白色的大米和黄色的小米做成的混合饭,当时周总理在延安时干革命时经常吃这种饭。
原来周总理是想借此机会勉励身为飞行员的侄儿,不能忘本,要牢记革命战士们艰苦朴素的精神,向他们学习,为革命事业奉献终生。
高振普曾说:“在周总理身边工作,才懂得什么叫高尚、什么叫伟大、什么叫廉洁奉公。”
高振普刚当上周总理的警卫员时,在北戴河待了好一段时间,那时候的总理天天都很忙,高振普时常为总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便他能腾出空来处理国家要事。
那是他第一次为总理擦皮鞋,高振普吃惊地发现,总理的皮鞋已经很旧了,皮鞋根部掉漆严重,就连鞋底也是后来接上去的。
高振普后来才明白,原来总理一直如此,吃饭时最多是“两菜一汤”,几乎很少买新衣服,家中的衣柜里放得都是缀满了大大小小补丁的旧衣物,一件衬衣能穿十几年。
就连袜子和内衣也早已陈旧得看不出来颜色,人民的好总理,两袖清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960年春节,周总理和邓颖超女士来到首都剧院里欢庆春节,当时我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期,经济严重匮乏。
剧院尽了全力,也只能拿出一些糖果类的小吃食,有关部门知道后,就特意为剧场批了一些白糖和红果,让剧院员工自己穿些糖葫芦来卖。
因为物资紧缺,剧院还制定了规则:一张票只能买两根糖葫芦。陈毅听后哈哈大笑,表示:“原来观众们是为了吃糖葫芦才来买票的啊。”
但是周总理却一脸严肃,他轻声说道:“这说明群众们的粮食还是不够吃,肚子空,群众们饿啊。”
而后总理又专门回家了一趟,从家里带来了一些花生米和酒水让观众和演员们吃,周总理还再三招呼道:“来,来,大家都来吃一点嘛,花生米拿来就是让大家吃的。”
1964年春节,青海省委抓了2000多斤鲤鱼送到了国务院,想让党中央改善改善伙食。
可没想到,周总理得知后却立刻批评了青海省委的做法,说困难时期党中央应该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批评完后还专门让人将这两千多斤的鲤鱼全部送到市场上售卖。
售卖来的钱又还给了青海省委,国务院一条鱼都没有留。
1976年1月14日,周总理追悼会召开前夕,毛主席手拿着悼词,准备对悼词进行最后推敲,万千思绪浮上心头,毛主席又想到了自己和周总理的相识相知,经历过的风风雨雨。
此刻,毛主席再也忍受不住,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起来,这是毛主席少有的失态,甚至在得知儿子毛岸英去世时的消息时,毛主席都没有当其他人的面痛哭过。
周总理的逝世,对毛主席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1976年1月15日下午,老百姓们并不知道周总理的骨灰什么时候从长安街经过,但他们还是早早地站在了街道两侧,想再送一送周总理。
根据周总理的遗愿,总理的骨灰分成了四包,一包撒在了北京城上空,一包撒在了密云水库、一包撒在了天津河海,还有最后一包撒在了黄河入海口。
人民的好总理,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为中国人民而奋斗,捧着一颗真心来,走时两袖清风,
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周总理的存款
从有记载的1958年算起,周总理和邓颖超女士工资的四分之一都用来补助亲友或者是工作人员了的。
比如周总理的司机钟步云遇难后,周总理和邓颖超女士多年来一直关怀帮助他的家人。
甚至在得知钟步云女儿即将结婚的消息后,邓颖超女士还送去了300元作为随礼金。周总理去世后,邓颖超女士将剩下的所有积蓄全部交了党费。
那么,以周总理个人名义存下的1.2万英镑的积蓄到底从哪来到?这件事还得从二战时说起。
1940年,德国纳粹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对伦敦展开了十个月的轰炸,英国女孩多利被迫离开原来的公司,来到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
1944年冬天,中国红十字会在伦敦分行里设立了募捐箱,目的是为了筹集善款寄回国内支援抗战。
红十字会的初心是非常好的,但是提防不住负责人员的偷偷盗取,多利为了阻止负责人员,就提前把募捐箱藏了起来。
可没想到,这一举动却惹来了负责人员的不快,他便污蔑多利,说她是盗窃贼,让银行高层将其开除。
正在这时,银行员工刘本昆站了出来,为多利出面作证,在刘本昆的帮助下,多利才保住了工作,免于被银行开除。
刘本昆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本来在上海分行里工作,后来因为业绩出色,被中国银行外派到伦敦分行工作。
刘本昆救下多利后,两个人互生情愫,坠入了爱河。
事件追溯,英镑的故事
1949年,刘本昆和多利结为夫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管了中国银行,但是当时的条件有些复杂,伦敦分行的接收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
幸好有刘本昆和多利的协助,伦敦分行的接收工作才顺利完成。风波平息后,刘本昆被任命为伦敦分行的副经理,多利也进入了银行管理层。
两个人生活得十分幸福,还用积蓄购置了一栋别墅。但是刘本昆终究是一名中国人,在英国待的时间越久,他就越想回国看看新中国的发展。
多利也非常支持丈夫的决定,决定和刘本昆一起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1957年时,多利还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了一名中国人。
1967年,经过组织批准,刘本昆离开了英国,踏上了回国的班机。
临行前,刘本昆在很短时间内变卖了所有家产,包括那套1.2万英镑的精装别墅。回国后,刘本昆被分到了中国银行总行的国际部工作。
因为此前所有的家产全部变卖了,所以刘本昆夫妇的手里只剩下了1万多英镑,刘本昆见国家的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也想为祖国出一份力。
和妻子商量过后,刘本昆决定将1.2万英镑的积蓄全部捐给国家,刘本昆希望国家能收下这笔钱,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于是在1967年6月,刘本昆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给周总理寄去了一封没有署名的来信,之所以没有署名,是因为刘本昆希望国家能收下自己的这份心意。
刘本昆在信中写道:“这是我们的全部积蓄,我们希望上交给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
周总理收到来信的时候十分吃惊,他立马做出批示:“这是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并且周总理还指示有关人员查清楚汇款的来历,将其退回去。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相关部门始终没能核实汇款人的身份,工作人员无奈,只能将这笔存款以周总理的名义存入了中国银行里。
1997年,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经过多方查证之后,终于找到了已退休近十年的刘本昆夫妇,根据当时的利息来算,这笔存款再加上利息已经升值为了47万元。
银行工作人员核实后,准备按照周总理当年的批示,将存款和利息悉数退给他们。因为刘本昆夫妇的生活也过得十分艰难。
当年回国后,因为种种原因,刘本昆夫妇的生活条件并不宽裕,尤其是刘本昆,身体不好,需要经常吃药,考虑到这种情况,银行工作人员坚持要把存款和利息悉数退到他们手中。
可没想到,刘本昆和多利说什么也不肯收下当年的捐款,这时多利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名为刘道蕊,她提议道,以刘本昆的名义建立一个的基金会,用来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
就这样,银行尊重两夫妻的想法,建立了刘本昆基金会。1997年年底,刘本昆和刘道蕊还出席了员工表彰大会,亲自为优秀员工们颁奖。
而刘道蕊从1947年来到中国后,四十年间再也没有回到英国故土,她热爱着中国,热爱着中国的土地和人民。
她的丈夫刘本昆在1998年时就因病痛折磨不幸离世,而刘道蕊也在2013年时离开了人间。
正是有了刘本昆和刘道蕊这样不计个人得失,将一片丹心献给祖国的人,中国才能站起来迎来富强,走向世界。
致敬周总理,致敬刘本昆、刘道蕊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