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市场将目光聚焦于多家信托公司出现的违约事件。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1月份,信托业相继爆出中融信托云南国资项目、中江信托浙江同城项目及山西信托“信实55号”和山西信托“信达3号”违约的消息。在信托公司的推动及督促下,中融信托及中江信托的相关项目最终都完成本息兑付,但密集爆发的违约事件,仍给行业人士敲响了“警钟”。
“今年以来违约事件数量确有抬头,主要是之前部分信托公司业务扩张较快,风控措施没跟上。”华东地区某信托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风险领域集中在政信信托、房地产信托与信托的新三板业务,这三大领域出现风险的可能相对较大。
“在严监管的背景下,融资需求正从表外回流表内,尤其是在非标业务被进一步压缩的情况下,融资需求的供求失衡将进一步加大。”北方某信托公司研究员对记者表示。他认为,融资缺口增大,或令部分企业的资金缺口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致使流动性风险上升。
据该研究员测算,2018年信托到期清算量大约在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如果按照现有证券投资信托规模占比为12%估算,其他信托业务方面整体需要到期偿还的债务量约4.9万亿元,基本与债券市场的到期量相当。无论从债券市场还是从信托融资渠道看,2018年都是债务到期压力较大的年份,而且融资方资质并不高,可能存在违约风险上升的可能。”他分析。
有信托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信托业“一体三翼”监管体系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行业整体风险仍可控。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行业信托风险资产余额为1392.41亿元,风险资产率为0.571%,比上一季度下降0.026%。虽然从绝对数量来看,去年三季度末的风险资产余额要高于去年二季度末的1381.08亿元,但从风险资产的结构来看,去年三季度集合资金信托的风险资产占全部风险资产的比重为45.79%,该数据自2015年一季度以来持续下降,反映出行业风险资产结构在不断优化。
近期出现的多起违约事件中,信托公司在处置问题时,都是力保产品的顺利兑付。“虽然刚性兑付一直为业界诟病,从长远来看信托公司也希望打破刚兑,但面对现实情况,没有公司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某信托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打破刚兑对于信托公司的声誉影响巨大,或会导致后续产品发行的困难,因此才会出现信托公司希望打破刚兑但又不得不力保兑付的“纠结”情况。
去年11月中旬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打破刚兑的要求。但多位信托业内人士认为,刚兑的打破需要逐步推进。中国人民大学基金与信托研究所所长邢成表示,信托业打破刚兑需要监管层出台相应的细则进行配套,例如如何界定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的责任等,将信托公司的权责更加明晰。
前述华东地区信托业内人士认为,打破刚兑需要信托公司在管理过程中更好地进行风险揭示,同时也要用市场化的方式来对风险进行化解。“但最关键的,还是信托公司要做好风控,尽职、合规才是防止风险出现的最好方法。”(记者 金苹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