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大伟是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2018年12月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他曾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为了研究常年在出入煤矿井下。他说,做科研就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和恒心,他到底是怎么干的呢?
来源 信网
受父辈影响决心奉献煤炭事业
作为一个“煤三代”,在父辈的熏陶下,尹大伟从很小就下定决心要奉献祖国煤炭事业。2010年9月,尹大伟顺利进入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进行学习。
入学后不久,尹大伟就积极备战参加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经过与学院专业老师交流和探讨,他决定以煤矿灌浆灭火系统为基础、加入自动调节反馈系统来制作具有反馈系统的灌浆灭火系统的物理模型。为了顺利完成参赛物理模型的制作,尹大伟和团队成员不仅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尽快掌握机械、自动化等相关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月的艰苦奋战,尹大伟和团队成员完成的“具有反馈系统的灌浆灭火系统”,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奖项的获得是一种激励,也让科研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为了更加深入学习采矿专业知识,在大四的时候,尹大伟迷上了阅读文献,尤其热衷于开采沉陷方面的文献。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迸发——单一的沉陷减沉技术难以满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减沉要求,那么能否采用多种减沉技术(综合减沉技术)?为此,尹大伟与导师陈绍杰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陈绍杰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鼓励他继续阅读国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下一步深入思考。高标准、严要求是尹大伟给自己制定的铁律,经过半年的苦战,在阅读了300余篇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尹大伟的第一篇综述型文章发表在SCI期刊《Natural Hazards》上,找准了方向,这更加坚定了尹大伟继续从事采矿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硕博连读“一天15小时工作”成常态
2014年9月,尹大伟进入了陈绍杰教授的科研团队进行研究生(硕博连读)的学习。由一名本科生到一名研究生,角色发生了变化,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需要更专、更尖的专业知识支撑,而以往的本科专业知识难以满足研究生学习和工作需要,尹大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为此,尹大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学习计划,“早八晚十一”是尹大伟研究生生涯的必备旋律,周末、假期加班也是家常便饭。
尹大伟所从事的研究在国内外是相对成熟的,寻找新思路和突破口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前提。从试验的设计到开展再到论文的撰写,每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期间他经历了无数次的通宵达旦、无数次否定与失败。为了开展不同岩性下顶板-煤柱结构体长期稳定性的研究,他分别去了山东龙口梁家煤矿、山东济宁岱庄煤矿及内蒙棋盘井泰源煤矿等进行了取样,共下井30余次,每次负重100余斤,进行了近3个月的试验,最终,这些研究成果作为重要支撑材料,为学校的某项获得教育部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的项目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
导师陈绍杰的激励也是他科研道路上前行的动力,陈老师常说“做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沿着导师的指引方向,读博期间,尹大伟共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主持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项,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并获“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等荣誉称号。
2019年2月,尹大伟从一名学生成为一名青年教师,角色再次发生变化,而不变的是他为教学、科研不断努力奋斗的初心。为了尽快适应工作节奏,也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尹大伟经常向宋振骐院士、郭惟嘉教授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取经”,学习他们如何教学、如何育人。
经过半年的积累和储备,尹大伟即将站上讲台,为此他激动万分,因为他不但完成了父辈的心愿,继续服务煤炭行业,而且他可以用自己所学培养一批批新的矿业人,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信网见习记者 王田
[来源:信网-商讯编辑: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