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江首城·中国酒都·中华竹都——宜宾,是一座极具改革创新精神的城市,1992年在全国率先打响中小企业改革“第一枪”,成就了“改革名市”的殊荣。迈步新时代,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全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次第开花的崭新景象。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今日头条》连续推出宜宾市近年来创造的改革典型经验,与全国各地互动交流。
2018年,珙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0元,同比增长15.5%,被省政府评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珙县针对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原则,聚焦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创建、主体培育等重点工作,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大幅提升,改革红利充分释放。
聚焦“三大重点”
着力构建精准规范的产业体系
实施“三产融合”战略,积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建成集休闲、观光、体验、旅游、文化、康养、加工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聚焦效益抓发展。以“绿、特、精”为发展方向,围绕蚕桑、茶叶、烤烟、畜牧和林业综合开发“4+1”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形成蚕桑、茶叶、蔬菜、烤烟、桑枝食用菌等门类齐全的农业生产体系。2018年,蚕业发展综合水平居全省第2位。
二是聚焦生态抓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大力推广“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等循环发展模式,建立常态监管、综合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质量追溯、社会共治“六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确保农业生产绿色无污染。截至目前,已认证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12个。
三是聚焦市场抓发展。紧扣市场导向,围绕“一镇一园一景一带”乡村振兴核心示范区的发展布局,积极打造以家庭农场为载体,集生态农场养殖种植、农家特色餐饮、农田采摘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充分整合农业、旅游业发展优势,推动农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实施“三化生产”
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生产体系
以“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抓手,不断改进生产模式、提升生产技术,推动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一是推进生产规模化。按照“集中布局、成片发展”的发展思路,以县城周边、交通主干道和特色农业区为重点区域,积极打造蚕桑综合开发产业带、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带、果蔬禽鱼产业带、现代烤烟产业经济带和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带,大幅提升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截至目前,已流转土地6.17万亩,发展桑园19.8万亩、茶园15.07万亩。
二是推进生产集约化。以广东温氏集团、锦程亨博利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农业合作社,将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引入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其中,温氏集团为本地农业合作社提供 “八统一”服务(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改(新)建圈舍指导、统一育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配种、统一回收),在建温氏合作家庭农场286个、建成183个、生猪出栏达15万头,综合产值达24亿元。
三是推进生产标准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市场推动”的原则,打造标准化茶叶基地、现代特色蔬菜产业基地、特色水果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制定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标准和规范,以及洛表猪儿粑、底洞豆腐干等特产地方标准,大幅提升农产品品质。
强化“三类经营”
着力构建多元现代的经营体系
立足农产品供求现状,着眼高品质、定制化、个性化的消费主流,积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打造平台化运营、全链式服务的新型业态。
一是强化品牌经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深入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健康质量保障”和“名片知名度提升”三大工程建设。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和鼓励鹿鸣茶业有限公司、智溢茧丝绸公司等省级龙头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商标,目前,已成功打造“宣山柠檬”“恒源桑枝食用菌”等“三品一标”认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36个,“鹿鸣贡茶”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二是强化合作经营。创新“合作社+贫困户”的“入股分红”模式、“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反租倒包”模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小生产与大市场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成立农民合作社553家,入社成员达2万多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达到2400元以上。
三是强化多元经营。大力推广连锁经营、产销直挂等营销新业态,建立线上线下融合、覆盖全程、综合配套的农产品流通和服务网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为契机,深入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推广线下体验线上购买模式,着力提高农特产品的市场外向度和占有率。
文图来源:珙县改革办、宜宾新闻网
本期编辑:赵蓓
责任编辑:杨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