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在国网巴控公司的卢济阿尼亚变电站,马累明日之潮交响乐团代表合影留念。
国网巴控公司供图
在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萨希瓦尔燃煤电站,第二期大学生电力生产认知实习培训班学员正进行参观学习。
华能如意学校供图
由上海建工柬埔寨国家58号公路项目部改造而成的特莫波县初中校舍。
上海建工供图
中海石油伊拉克公司在底格里斯河建设的取水设施。
中海石油伊拉克公司供图
共建“一带一路”中,中资企业在开展务实合作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当地社区排忧解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
用音乐点亮孩子们的梦想
本报驻巴西记者 张远南 吴 杰
成片的破旧砖房一眼望不到边,路边废弃的汽车上弹孔清晰可见……马累,一座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北部的贫民窟。近年来,在中国企业的帮助下,马累各个角落常常响起动听的交响乐,越来越多的当地孩子通过音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马累明日之潮交响乐团成立已有10年。“没有中国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简称国网巴控公司)的帮助,就不会有我们的交响乐团。”乐团负责人卡洛斯·普拉泽雷斯告诉记者,2010年筹建时,乐团不到30人。当时承诺出资赞助的一家巴西企业临时撤资,整个乐团濒临解散。“多亏国网巴控公司及时伸出援手,这一帮就是10年。”公司和乐团签署了资助协议,不仅为乐团购买了一处用于排练的房屋,而且每年资助90万雷亚尔(1雷亚尔约合1.32元人民币)用于运营。用这笔资金,乐团聘请了专业教师,购入更多乐器,逐渐步入正轨。
明日之潮交响乐团逐渐有了名气,演出邀约不断。“其中最难忘的,是到意大利罗马演出,以及在里约跨年活动中同巴西巨星阿尼塔同台表演。”普拉泽雷斯说,在中国企业的帮助下完成出国演出,这对乐团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乐团低音提琴手维尼修斯回忆起自己在里约市剧院表演的经历:“看到那么多观众排队入场观看我们的演出,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除了运营乐团,普拉泽雷斯还立志通过音乐改善马累当地孩子的受教育状况。据统计,马累14万居民中有近四成仅拥有小学文凭。与里约市教育厅进行沟通后,乐团与马累的所有儿童教育机构达成合作项目,使当地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到音乐教育。“我认为音乐能够使更多孩子留在校园。”据普拉泽雷斯介绍,马累乐团已经覆盖4000名学生,且报名人数越来越多。
巴西当地媒体评论说,明日之潮交响乐团改变了马累年轻人的命运,他们“通过乐谱和乐器找到了新的方向和梦想”。一些年轻人通过乐团走上了职业音乐人的道路,还有的成为老师,这对于出身贫民窟的孩子来说绝非易事。乐团的部分乐手通过给当地教育机构的学生上课获得收入,甚至有人因此给父母买了房子。“通过乐团,我走过很多地方,增长了见识,曾经的梦想一一实现,我才20岁,还有什么是无法实现的呢!”维尼修斯说。
“乐团得到了巴西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是对国网巴控公司支持的最好回馈。我们将永远、永远、永远感谢中国,感谢中国企业!”为了表达这一感激之情,乐团特别排练了《我的中国心》《茉莉花》等在中国脍炙人口的音乐曲目,普拉泽雷斯说,“到中国去演奏,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心愿。”乐团成员家长西尔韦斯特里激动地表示,“国网巴控公司帮助这里的孩子重获新生,是中国企业给予马累的真诚帮助。”
除了明日之潮交响乐团,自2011年起,国网巴控公司利用税收激励政策等多种渠道践行社会责任,陆续赞助了里约四季长跑、巴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中巴文化、体育交流等50余项社会公益项目,累计投入3000万雷亚尔,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一个成功的现代化跨国企业应立足于长期发展,推行本土化、市场化运作,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同时,加强跨文化管理与融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国网巴控公司董事长蔡鸿贤告诉记者,国家电网初入巴西时便抱着回馈社会的真情,独家资助马累贫民窟青少年音乐公益项目,就是希望通过音乐唤起社区对和平和新生活的追求,帮助贫民窟的孩子成长为对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
(本报里约热内卢电)
华能山东如意(巴基斯坦)能源有限公司
开设职业技校培养急需人才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丁雪真
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带动下,巴基斯坦国家建设迎来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该国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显著增长。由于巴基斯坦的职业教育长期滞后,技术人才短缺,当地招商引资受到掣肘。
为协助巴方解决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促进当地民众就业,负责投资建设萨希瓦尔燃煤电站的华能山东如意(巴基斯坦)能源有限公司于2017年7月与旁遮普省政府签订了《技能培训协议》,投资5亿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16卢比)在当地建设一所以电力专业为主、其他相关技能专业为辅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无偿为当地社会提供专业技术培训。
依托萨希瓦尔燃煤电站,华能如意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简称华能如意学校)注重培养学员的实操能力,力求学以致用。学校专门设有虚拟仿真实训室、仿真机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机务实训室、语音学习室等各类实训室12间。此外,学校还设有焊条烘焙及拉伸实验室和有机加工车间,以满足学生的技术操作练习需求。
2019年6月,华能如意学校启动试办学,第一期为大学生电力生产认知暑期实习培训班,来自旁遮普大学和拉合尔工程技术大学两所当地知名高校的50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培训。
就读于拉合尔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乌迈尔·汗是第一期培训班的学员,为期6周的实习培训经历让他十分难忘。乌迈尔·汗说:“学员们不仅在课堂上探讨技术背后的原理,同时得到了实际上手操作的难得机会。这种实践经验对于技能培养至关重要,对我们将来的就业有很大帮助。学校的课程安排丰富合理,每一位老师都做足了准备,我们都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
秉持着“增强学员技能、培养技能人才、践行社会责任、促进中巴友谊”的办学宗旨,华能如意学校招收的学员大多来自当地的低收入家庭。为了切实解决学员困难,学校特别为学员提供在校期间免费食宿。自开办以来,学校得到了巴基斯坦各界的认可。今年1月,凭借着这一优秀的社会责任项目,萨希瓦尔燃煤电站获得了巴基斯坦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颁发的“最佳社会责任奖”和“最优职业培训奖”。
华能如意学校毗邻萨希瓦尔燃煤电站厂区。远远望去,蓝白相间的连排校舍简单整洁、朴实无华。这所配套设施完备的培训学校急当地之所急,为旁遮普省的职业技术教育作出了宝贵贡献。旁遮普省能源部长穆罕默德·阿克塔尔·马立克说:“这是旁遮普省最好的一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这所学校不仅设备精良,而且用心满足社会需求。”
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报道说,中国企业不仅为巴基斯坦建设了技术领先的现代化电厂,而且无私地为巴籍员工和当地社区提供知识培训。这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将帮助更多巴基斯坦年轻人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本报伊斯兰堡电)
上海建工柬埔寨分公司
无偿把项目部改造成初中校舍
本报驻泰国记者 赵益普
在柬埔寨西北部,连接班迭棉吉和奥多棉吉两省的58号公路蜿蜒穿越密林和山丘。班迭棉吉省特莫波县初级中学就坐落在这条交通大动脉的旁边。
走进校园,一栋红瓦黄墙的H形连体平房映入眼帘。三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传出琅琅书声。教学区连接着宿舍区,17间教师宿舍分列教室两侧。这栋崭新的平房校舍是由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建工)捐建的。特莫波县初中校长索康告诉记者,上海建工为柬埔寨修建了58号公路,完工后将项目部旧址改建成校舍,捐赠给学校。
2015年8月,上海建工柬埔寨国家58号公路项目前期筹备组到施工沿线寻找合适的项目部地址,最终选定了特莫波县初中周边地段。项目工作人员发现,该校只有两栋平房校舍,其中一栋还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300多名学生只能挤在另一栋平房里上课,条件十分艰苦。由于学校距离县城很远,许多老师每日不得不骑摩托车往返奔波。但学校财力有限,无法为老师们提供条件较好的单身宿舍。
“请考虑把项目部建到我们学校来吧。”校长索康向上海建工建议,“等58号公路修完了,项目部房舍就可以用作孩子们的教室和老师们的宿舍。”上海建工柬埔寨分公司完全支持这一想法,58号公路项目部于是就建在了特莫波县初中内。
全长174公里的58号公路建设历时超过3年。在这3年多的相处过程中,中国修路人和柬埔寨师生成了朋友。58号公路完工后,上海建工兑现承诺,不仅将项目部的房舍捐赠给学校,还进行了装修改造,解决了学生教室、教师宿舍不够用的难题。2019年4月,新校舍完工,师生们搬进了新家。当时,许多学生家长特地前来参观学校的新校舍。
“你们无私的帮助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特莫波县青年教育、体育局办公室主任索波恩和校长索康联名致信上海建工表示感谢。索波恩告诉本报记者,上海建工将项目部捐赠给特莫波县初中,为孩子们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这也是柬中友谊的见证!”
特莫波县初中新校舍并非个例。上海建工柬埔寨分公司副总经理吴联威介绍说,上海建工深耕柬埔寨市场15年,在柬埔寨修建了6座大桥和1758公里长的道路,许多项目部办公室最终都无偿留给了当地学校或政府。此外,上海建工还参与了众多公益活动,如为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向孤儿院捐助学习生活用品,利用在建项目安排学生参观实习,帮助抢修柬埔寨国家道路等。“上海建工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践行者,在参与柬埔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柬友好,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吴联威说。
(本报曼谷电)
中海石油伊拉克公司
改善当地居民用水难的局面
本报驻埃及记者 周 輖
在伊拉克米桑省中部布泽干地区附近的村庄,一条新的供水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来底格里斯河的清洁水源,成为当地居民家庭用水的重要设施。“这条中企建设的供水管道,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淡水资源,还保障了日常灌溉和畜牧用水,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村民卡西姆·哈桑很高兴自己参与了这条管线的建设,并亲身感受到这些年用水的变化。
几年前,用水难题困扰着当地居民们。在这个约有300人口的村庄,当时唯一的水源来自于附近城市穆沙拉赫的水泵站。然而,该水泵站已经使用超过40年,自身供水能力有限,且运水管线老化严重,频繁泄漏,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有时,人们不得不通过运水车到很远的地方拉水,以保障每天的用水需求。部分村民通过打水井、挖水塘等方式从地下取水,但每年5月到10月间,高温天气导致水井和水塘蓄水减少,生活和农业用水严重短缺。
2014年,为改善伊拉克当地用水难的局面,中海油子公司中海石油伊拉克有限公司(简称中海石油伊拉克公司)在米桑油田及沿线作业区启动了新建水泵站和水管线的工程。该工程除为油田工作生活用水提供保障外,同时开辟了联通沿线村庄的水管支线,便利了当地居民的用水。
工程取水点设在距离米桑油田58公里底格里斯河的一处宽阔河床上。漫长的水管线经过的区域地形地貌复杂。项目开工前,中方团队专程与伊方人员一同到沿线考察,并结合地形地貌商议相关保护措施。经过两年的建设,水管线全线贯通,日输水能力达8000立方米,成为油田工作生活用水和沿线居民用水的“生命线”。目前,中海石油伊拉克公司工作和生活区域用水充沛,但仍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事项。为解决当地水管线老化造成的浪费问题,中海石油伊拉克公司已经与伊方协商,计划新建一条从穆沙拉赫到布泽干的水管线,并在更多沿线村庄预留支线,惠及更多当地民众。
2010年,中海石油伊拉克公司参与了为期20年的伊拉克米桑油田群服务项目,如今,米桑油田已成为伊拉克南部石油经济的动力源之一。“中企为我们带来的远不只是倍增的产量。”米桑油田联合作业部门总经理卡蒂姆·贾法尔说,中海石油伊拉克公司在当地累计投入用于社会公益项目的资金达2300万美元,目前已捐助两所学校,为当地建设道路97公里,还修建了桥梁、电网、供水、排污等设施,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本报开罗电)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