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准”“降息”,为稳增长提供适宜流动性
年内央行分别于4月25日、12月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各0.25个百分点,共释放流动性10300亿元。同时,央行、银保监会分别于1月、5月、8月三次调低5年期和1年期LPR。至2022年底,5年期LPR为4.3%,1年期LPR为3.65%。购房者,特别是刚需族的买房利息压力得以减轻。
2、人民币汇率先跌后涨,汇率双向波动成常态
2022年,受美元指数的波动以及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先跌后涨。年中,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贬值约10%。随着11月疫情防控优化二十条措施、地产“第三支箭”等政策出台,中国经济复苏预期增强,支撑人民币走强。12月5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重新突破7.0关口,为9月来首次。
3、河南等地多家村镇银行出现“无法取现”风波
4月中旬开始,河南、安徽等地5家村镇银行出现“无法线上取现”风波,受到社会关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多次就相关事件作出回应,该事件被定性为河南新财富集团操控多家村镇银行,利用自营平台及资金掮客进行揽储,并通过虚构贷款等方式非法转移资金,涉嫌多种严重犯罪。
4、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养老财务规划成未来重点
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根据《关于公布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的通知》,北京、上海、广州、青岛、东营等36个城市(地区)先行。25日下午起,首批23家入围银行可正式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未来,个人养老金入市将极大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繁荣发展。
5、A股震荡下行,两破3000点关口,
受疫情反复、外部流动性紧缩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冲击,A股三大股指全线收跌,沪指、深成指与创业板指年内分别下跌15.13%、25.85%和29.37%。其中,4月25日、26日及10月底,A股两次跌破3000点。好在今年最后两个月,沪指温和反弹,区间涨幅6.77%。
6、中小银行合并重组稳妥推进,“抱团取暖”抵御风险
5月25日,中原银行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等3家省内城商行事宜获得银保监会批准,该行成为继四川银行、山西银行、辽沈银行之后第4家吸收和新设的省级法人城商行。近年来中小银行间的吸收合并步伐明显加快。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抱团取暖”,有助于拓宽业务覆盖面,做强主业,防范和化解相关风险。
7、银行理财现“破净潮”,净值化运作能力要求提高
2022年元旦,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刚性兑付的保本理财产品不复存在。而3月和11月,银行理财遭遇两轮超预期产品“破净”。特别是11月,受到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大批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快速下跌,引发赎回潮。在央行大量释放流动性的干预下,年底银行理财逐渐企稳。银行理财两次“大考”,也对理财机构投研能力和净值化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8、创新金融服务,保障新市民安居乐业
3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就业、住房、教育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当前,已有超过22个地方银保监局细化了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具体政策,银行业也做了多项探索,助力3亿新市民安居乐业。
9、金融16条出台,房地产行业信心提振
11月23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共同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涉及开发贷、保交楼、房企纾困等方面共16条措施。这是在房企规模性出险一年多来,首次就房地产金融问题出台专门性文件。文件发布后,截止12月29日,已有超过60家银行向120多家房地产企业提供意向性授信,总额度已超过4.8万亿元,受益房企名单已延伸至民营企业以及地方企业。
10、金融反腐持续推进,多名“金老虎”落马
2022年全年,金融系统接受审查调查的人数达77人。其中,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执纪审查中管干部2名,分别为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滨,两人均是任上被查。而招商银行原党委书记、行长田惠宇则是在被免职4天后,被宣布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