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还是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非常重要的阐述,笔者认为这既是由大的国家战略决定的,也是由今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个重要发展阶段决定的。诚然,在收官之年,乡村仍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相对薄弱环节,因此,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重中之重的事情,并且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事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中第六方面内容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项重要内容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项重要内容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些论述表明我国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制度框架下来进行的。我们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在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上实施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之体制机制。这都表明我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政府也将发挥重要的地区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进而保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是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来阐述乡村振兴的。指出:“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应该指出和说明的是,为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收官之年高质量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施工作至关重要?以我市为例分析如下:
一是“三农”工作是我市城乡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最薄弱环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确保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看,目前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两者的消费支出差距仍然不小,从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滞后城市,农村的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民共享现代社会发展成果的不充分等。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我市乡村农产品的质量进而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质量建设。从城乡消费需求特别是从城镇居民需求角度看,对较高质量的农产品的需求非常迫切,尤其是对食品安全要求更高,与此同时为在农村能够提供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以及促进农村居民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可靠的社会保障,过上富足现代化、有尊严的生活,这都关系到2020年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乡消费水平质量问题。这都需要通过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来实现。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市在新时代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中推进和指导“三农”高质量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央之所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特别是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程中,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和农村现代化这个短板急需补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因此笔者认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应该是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然应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并且成为我市在新时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推进和指导“三农”高质量工作的行动指南。
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迫切要求。我市农村居民能否同步实现小康,不仅事关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也事关本世纪中叶能否走在国内各省市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前列。当前我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体现在农业和农村这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依然不小。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得到解决,并在收官之年取得较大成效。
如何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观察和实地调研,笔者认为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是重要途径。
一是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将过去特大城市及大城市过分集聚的资源进行疏解,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因为在城市群内,行政区划常常扭曲资源的合理配置,繁华的大都市往往被周边地区落后的农村所包围,形成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而大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将过去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也包括我市的中心城区)过分集聚的资源进行疏解,进而带动我市乡村经济加快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大城市病之弊端,而且可以解决大中城市所不具有的振兴乡村经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特色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模式。例如德国的城市化率已达90%以上,但是70%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镇。著名的大众汽车公司、奔驰汽车公司、住宅储蓄银行等都单独设在一个小城镇上。美国的城市化先是经历了一个人口、产业向大城市集中的过程,然后又经历了一个郊区化的小城镇发展过程。特色小城镇在中国也不乏佼佼者,例如我国纺织业中的四大名镇:以化纤布纺织印染为特色的浙江绍兴柯桥镇,以毛纺织为特色的江苏江阴新桥镇,以棉纺织为特色的山东邹平魏桥镇,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品种质量、市场占有率在全球都居第一位。浙江诸暨大唐镇生产的袜子更是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不仅如此,国内一批旅游小城镇、科技小城镇、金融小城镇、商业小城镇、工业小城镇、文化小城镇等纷纷涌现、蓬勃发展。在这些小城镇上,各类专业的生产要素高度集聚,形成了全国乃至全球无与伦比的竞争力,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都给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正在蓬勃兴起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是在我市目前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进而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多年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可以利用和发展经验可供借鉴。我国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和通讯网,我市在此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处于发展前列,为人员和物资在城乡和城市之间大规模快速流动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近些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形成的现代化都市群,在全球经济中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都为我市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不仅如此,我市在此之中正在形成一批具有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实力较强的特色小城镇,诸如以小空间承载大战略的中塘镇;驰名中外的“地毯之乡”崔黄口镇;以“宅基地换房”为契机进而形成智能制造的华明镇;以优秀传统文化带动的“年画之乡”杨柳青;因汽车高端产业聚集地而兴的中北小城镇;因兵而兴,因稻而名的小站镇;以打造宜居宜业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特色的团泊镇等各具特色蓬勃发展的小城镇。也为带动我市城镇化结构和布局调整,进一步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四是在我市目前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可有效解决我市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振兴乡村经济发展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笔者认为当前加快我市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实现这一目标,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
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特色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即上述本市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模式都是适宜本地方的发展地域情况的,各地在推广和借鉴中,不要教条式的照抄照搬,更不要搞一刀切的方式,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
二是特色小城镇建设都要保持绿色之本色。即一些乡镇在发展本地方的特色产业是要保持绿色之本色,不要出现影响环境的“散乱差”之情况,否则所谓的特色就会演变为逊色。
三是特色小城镇建设要注重文化特色。即一些乡镇在发展本地方的特色产业时可依托其本地方长期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而缺乏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也可通过现代工业文明创新探索方式进行发展,华明镇后来居上的现代智能制造就是成功案例。
四是特色小城镇建设要注重科学规划。在此方面有关的政府部门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亟待解决的是将政府部门中分管空间发展规划的部门与分管产业发展规划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运行的问题,以避免出现条块分割导致我市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出现空间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脱节的弊端。
五是对特色小城镇建设不要忽视特色小镇建设。即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前者是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空间平台,主要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后者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从我市的一部分特色小城镇建设特别是著名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来看,主要是侧重后者,而前者却相对薄弱,这是应该注意的。近期做调查时感到有的乡镇干部,对两者的概念尚不清楚,需要推进科普,促进两者并重协调发展。
六是对特色小城镇建设要实施适当的财政金融政策倾斜。促进政府和社会的投资资金适度向具有特色产业优势的乡镇流动,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加快发展。
七是特色小城镇建设要注意产城与人的融合。即特色小城镇建设是以产城融合为基础的,而产城融合发展最终是以人为本的,应该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成为市民。因此建议我市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要产城人融合,促进人口在小城镇及其产业之间有序流动与聚集,进而使得人口数量和结构与产城发展相匹配,最终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之间和谐共生发展。
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文增
原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租赁联合研发中心特约研究员李 拉
津云新闻记者 陈汝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