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银行家在人的脑海里都是一个西装革履、大腹便便、肥头大耳、尖酸刻薄的男人形象。他的这种形象也代表了老百姓对银行光鲜亮丽、谋取暴利、自私自利、嫌贫爱富的普遍认知。
疫情期间,银行让大部分对银行有偏见的人刮目相看。银行不仅积极支援防疫一线人员,对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银行也发放了大量贷款进行支援,甚至还提供了无需还本即可续贷的服务。
在这个时候,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在想,难道银行不怕那些企业还不上钱吗?任何一枚硬币都是有两面的。
如果银行在疫情期间不放贷,老百姓会骂银行:光会干锦上添花的事儿,该雪中送炭的时候,躲得远远的。如果银行在疫情期间放贷,还要担心客户不还钱,最终导致银行出现一堆不良贷款。
疫情期间要不要给需要资金的企业发放贷款,有点像股民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股价一直下跌,你还会不会买股票?
不买的人认为,股票就应该买涨不买跌,现在跌有可能以后还会跌。他们觉得股票短时间内不会上涨;
要买的人认为,股票迟早会涨起来的,现在购买属于抄底,他们相信股票迟早会涨起来的。
本篇文章暂且不说应不应该买股票,我只是将买股票的场景类比到银行放贷上,以便于大家能够理解这当中的利害关系。
银行在疫情期间是否放贷的抉择类似于股民面对股价大跌时是否要购买的抉择。面对股价下跌,股票市场一般就两种做法,买或不买。在银行也有两种观点:贷或不贷。
银行有一个常设机构叫贷审会,全称为贷款审查委员会。它存在的意义就是群策群力,在银行内部对企业的贷款审查进行讨论、决策。在贷审会上经常会发生两派人员进行争执的现象。一部分是代表风险审查的风险派,一部分是代表经营机构的营销派。
- 风险派的人担心企业风险会爆发。在疫情期间申请贷款的企业多半是现金流出现了问题,如果企业熬不过疫情这个坎,自己贷出去的款可能就打水漂了。
- 营销派的人则对防疫工作充满信心,相信疫情很快过去。他们认为在企业困难的时候帮助企业获得贷款,是和企业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的绝佳时机。等疫情结束了,企业经营好转了,上门的银行也会增多。企业肯定会选择当初在自己困难时给予帮助的银行。
即使没有疫情,风险派和营销派也一直存在,它们的争吵是伴随着贷款始终的。放贷之前争吵着要不要放,放贷之后,争吵着有没有认真做贷后。
一方要保住银行的钱,一方要赚取更多的钱。他们的观念都没有错,都是在发挥自己的价值。
在矛盾激烈的时候,怎么办?放还是不放,总有人要做最后的决定。
面对疫情,无论是一家银行的行长,还是监管机构的政策,都会站在营销派这一边。没有疫情时,行长可能相信风险派的专业眼光,监管政策也会着重考核银行经营风险的能力。
可现在,他们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因为在这个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的关口,营销派所代表的利益是成千上万家企业的利益,而成千上万家企业的利益又代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的好坏决定了抗击疫情的可持续性。
西方国家在疫情刚开始时,不停工,不是他们热爱工作,更不是他们不怕疫情,而是他们经不住停业,没有储蓄,没有足够现金流。从这个角度来说,支持企业贷款的银行业也属于防疫企业,只不过是间接支持。
在银行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冲突的时候,尤其是遇到了如此大的疫情灾难面前,但凡是有些社会责任感的人或机构都会伸出援手。银行敢于在这个时候,不遗余力地支持需要资金的企业,尤其是防疫一线的公司和个人,当然不只是靠行长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一腔热血。
银行的风险派不只是在一旁提出不同意见,他还有一个岗位职责,那就是帮营销派出具贷款批复,贷款批复有风险派出于防控风险目的而出具的风险缓释措施,比如尽可能让企业避开疫情严重的那几个月,比如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担保或抵押。
风险派为银行提供了足够的专业建议,贷款想要出现大面积风险也是不现实的。
除了银行为了责任担当要支持企业贷款,内部专业人士的风险防范,监管机构也进行了足够的让步。
以前,贷款的不良率是监管机构关注的重要指标,对于不良贷款,银行内部有追责,监管机构对于银行的相关责任人也是有追责机制的。
现在,各地监管机构为了解除银行支持企业的后顾之忧,放宽了对经营业绩、不良贷款、尽职免责等方面的要求。
回顾一下前面讲到的内容:在疫情这个纸老虎面前,银行愿意勇往直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分别是:银行的社会责任感、风险人员的风险防范措施、监管机构监管政策的放宽。
不要觉得银行会被热血和氛围冲昏了头脑,银行有一大批理智的人群。在面对企业来申请贷款时,银行仍会进行一番筛选。对于那些在疫情发生以前就暴露出风险信号的企业,银行依然会严格的将其拒之门外。银行的观点是,即使疫情没有发生,它都有可能经营不下去了,发生了疫情,大概率是无法继续存续的。
总结:
在疫情面前,是银行展现责任担当的时候,这可能也是银行做品牌宣传的好时机。同时,银行也利用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尽可能防范风险。再加上监管机构为银行解决后顾之忧,使银行可以大胆的为企业放款。
最后,银行面对那些本身经营就存在问题的,恶意来趁国难之风申请贷款的企业,也是绝不手软。在这样多层加持下,银行还有什么不敢为企业发放贷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