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甘肃简牍博物馆前馆长、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德芳
引言
国丝馆自去年开始筹备、集各馆之力举办的“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特展,以13位历史人物串联,用说故事的方式,让大家认识丝绸之路。七月份“经纶讲堂”之丝路岁月系列讲座——“悬泉置啬夫弘及其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邀请了甘肃简牍博物馆前馆长、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德芳于7月13日上午在新猷资料馆开讲。
“悬泉置”是矗立在河西走廊东西大道上的一座驿置机构,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与驿站小吏啬夫弘有关联,我们从他们往来纪录的简牍资料中,能研究出2000年前的丝路岁月。
一、悬泉置遗址的基本情况
悬泉置遗址坐落在甘肃西部,位于河西走廊汉唐丝绸之路的东西大道、敦煌市以东60公里瓜(州)敦(煌)公路南侧1.5公里的戈壁滩上。具体坐标是北纬40°15'53.02",东经95°19'45.61"。
这里是荒漠戈壁,因此气候干旱、人烟稀少。南面有三危山余脉、乱山子和截山子形成的自然屏障,北面是甜涝坝和西沙窝,地形有沙漠、湿地,再北方是横贯东西的疏勒河和北山山地,悬泉置的位置就处在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在悬泉置以南2公里左右的山涧,有一泓泉水溢出,2000多年来终年流淌,至今不竭,这就是“悬泉”得名的由来。
悬泉置遗址是1990-1992年间发掘的。地面建筑是50×50米的方形院落,土坯砌筑,院内外有29间大小不等的土房,院外南面、东面还有一些诸如马厩之类的附属建筑。
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构造分布
当时在这个遗址上,发掘出汉简30000多枚(其中有字简23000余枚)、帛书10件、纸文书10件、墙壁题记一块、毛笔4支、麻纸460余件。生活用品包括竹木漆器、草编器、皮革和丝、毛织品6000余件、生产工具230多件。其他还有五铢钱、新莽钱币、车马器残件、木梳木篦、玩具、印章、封泥等;农作物有大麦、粟、糜、豆、苜蓿、大蒜、核桃、胡桃、杏核等,还有大量马、牛、羊、骆驼、鸡、狗、兔等家畜骨骼、各类陶器的陶片30000余件。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两汉驿置机构。1991年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八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根据汉简的记载,悬泉置的全称应是“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说明其行政隶属关系是效谷县下属的一处邮驿机构。当时悬泉置的编制是“官卒徒御”37人,由悬泉置啬夫总领其事,还有置丞、置佐以为佐贰。配备马40匹,传车10-15辆,牛只若干头,牛车3-5辆,主要负责传递朝廷和官府的公文书信以及出征将士的军情急报、接待往来路过的各级官员和中外使者,保障行人的饮食、住宿、安全。
在丝绸之路上,像悬泉置这样的机构,大概每30公里设有一座。当时的敦煌郡东西长300公里,诸如悬泉置、鱼离置、遮要置等驿置机构从东往西一线排开,就有九座。根据里程简的记载,从长安到敦煌,大约有40多个停靠站点,而这些停靠站点大多应是类似悬泉置这样具备综合功能的邮驿接待机构,正是这些驿置机构和停靠站点,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
悬泉置出土的汉简近照
河西地区是一个边境地带,在古代是一个开放、多民族交汇之地,南有青藏高原、北有蒙古高原、西有西域各民族部落酋邦以及中亚、西亚等地,所以河西地区出土的汉简不光记载了过去的河西历史,而且更多涉及到匈奴、羌人、月氏、乌孙以及西域各古代民族。尤其是悬泉汉简作为当时中西交通的实时记载,它涉及到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以及中亚、西亚、南亚次大陆等古代国家和地区的交往,是两汉丝绸之路的原始档案。
二、悬泉置啬夫弘
汉代从朝廷到地方,很基层单位的领导统称为“啬夫”,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单位主要领导”、“主要负责人”之类,是一个类属较多的统称。从秩级上说,有“有秩啬夫”和“斗食啬夫”,“有秩”是年奉百石的基层吏员,“斗食”的年奉不过百石。悬泉置是一个重要机构,事权重大,主要负责人应是有秩啬夫。
在悬泉置前后存在的200多年时间里,置啬夫弘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驿站领导,有关他的记录留存的汉简有70多条,比如:
元康三年九月辛卯朔癸巳,縣泉置嗇夫弘敢言之:謹移鐵器簿一編敢言之。(87-89DXC:6)
出穬麥小斗七斗五升為大斗五斗。神爵元年十二月戊寅朔辛丑,縣泉置嗇夫弘付書佐敞,以食廣至。(Ⅰ91DXT0309③:144)
出穬麥一斗五升,甘露元年九月壬寅,縣泉置嗇夫弘付遮要助御董德。(Ⅰ90DXT0114③:3)
初元四年四月己卯朔壬辰,縣泉置嗇夫弘敢言之:謹移傳副一編敢言之。(Ⅴ92DXT1211③:4)
从元康三年(-63)一直到初元四年(-45),前后19年时间(中间五凤年间,即公元前57-前54年的四年中,都未见啬夫弘的材料,因为当啬夫弘不在岗位时,由“啬夫忠”或“置丞”代理其位。甘露四年(-45),亦由置丞代理)。汉人虽然重名很多,但是在一个岗位上先后由重名的人相继任职,几率很小。
悬泉置啬夫弘好学上进,见识广博,再加上长期的历练,接触过中外各色人等,通晓内外大事,了解朝廷的大政方针,勤勉工作,忠于职守,一干就是十多年。这十多年中,很多涉及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国内外大事都和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下面列出当时丝绸之路的大事年表:
-64年,匈奴攻车师,郑吉被围。尽徙车师民于渠犁,郑吉护鄯善以西南道。
-62年,羌侯狼何结匈奴谋击鄯善、敦煌,绝汉道,遣使行视诸羌。
-61年,羌人反,赵充国前往镇压。长罗侯常惠的部属384人路过悬泉置。
-60年,羌人降汉,置金城属国以处之;匈奴西边日逐王率12000人降汉,汉置西域都护府。使长罗侯光禄大夫惠为副,凡持节者四人,送少主至敦煌。未出塞,闻乌孙昆弥翁归靡死,乌孙贵人共从本约,立岑陬子泥靡代为昆弥,号狂王。丝路另一端的罗马,恺撒、庞培、克拉苏“前三头同盟”形成。
-58年,罗马的恺撒以高卢总督的身份出征高卢。
-57年,匈奴五单于争立。
-55年,罗马以庞培为西班牙总督,以克拉苏为叙利亚总督。
-53年,罗马克拉苏将军率部六万进攻帕提亚(安息),在卡莱尔一战,全军覆没,克拉苏战死。乌孙狂王和解忧公主失和。郑吉发西域兵救之。冯夫人锦车持节。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通渠积谷,欲以讨之。从此乌孙分为大小昆弥。
-52年,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
-51年,解忧公主归汉。冯夫人锦车持节,传达汉朝的使命。埃及托勒密十一世死,传位给其女克娄巴特拉。
-49年,罗马庞培和恺撒公开翻脸。恺撒进攻罗马,庞培逃离。
-48年,汉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故地。恺撒大破庞培。并追击庞培于埃及,再任罗马执政官,支持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次年,埃及女王独专国政。
-45年,恺撒成罗马唯一执政官。
-44年,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谷吉等,西走康居。罗马恺撒被任命为终身狄克推多(独裁者),但很快被共和派议员刺杀。次年,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形成“后三头同盟”。
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东方强大的汉王朝已经掌控了西域,但是北方有匈奴,往西有乌孙、康居(包括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一部)大月氏、大夏(今土库曼南部和阿富汗,西史称巴克特利亚)、安息(帕提亚)。南部有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诸小国。汉王朝的进取开拓战略主要盯在上述地区,经营范围和向西延伸的触角也在这些地区。而地中海沿岸包括北非、小亚细亚、南欧以及西班牙、高卢等地都已是罗马的势力范围,此时的罗马还是共和国,直到公元前30年才进入帝国时期。
在上述态势和中外格局之下,悬泉置啬夫弘担任了中西大道上一处重要驿站的负责人,他的工作职责让他接触了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把一个道路驿站和一个并不显赫的小人物同整个世界联系了起来。以下介绍一些与啬夫弘有交际往来的人物:
三、啬夫弘与长罗侯常惠
常惠,山西太原人,是丝绸之路上的传奇人物。史书上说他:“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栘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人们只知道苏武牧羊十九年,持汉节不失,但并不熟悉常惠也同样在匈奴度过了十九年漫长的拘押生活。
苏武出使匈奴时,率领了一百多人的使团出发,但有名字记录的只有三人,一是苏武,二是中郎将张胜,三是假吏常惠,可见常惠在使团中是有一定身份的人。匈奴将苏武发配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张胜和常惠亦长期被拘,直到武帝驾崩,昭帝即位后,汉匈关系恢复了正常。汉使于始元六年(-81)再到匈奴,要求释放苏武,但此时的匈奴壶衍鞮单于一想,几十年都过去了,何必旧事重提,就随便撒个谎,告诉汉使苏武早就死了,想要敷衍了事,汉使不知真假,而无以为对。
在这种关键时刻,常惠心急如焚,找到了张胜,并一起设法见到汉朝使者,他出谋划策,并献上一计,让汉使见到单于时对他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中一只大雁,雁足上绑了苏武发给朝廷的帛书,说他现在正在某地牧羊,怎么能说他是死了呢!史书记载:“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只好把苏武放回来。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常惠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杰出外交家的天分已初步显露。
本始三年(-71),由于此前“乌孙昆弥”和嫁到乌孙的“解忧公主”曾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出兵解除匈奴对乌孙的威胁,于是朝廷派出五将军十六万骑,五路夹击匈奴,并派常惠以校尉身份出使乌孙。乌孙昆弥自将五万骑,与常惠从西方直捣匈奴西边的“谷蠡王庭”,结果五将军无功而还,只有西路的常惠和乌孙兵大获全胜,斩获4万余级匈奴,并虏获马牛羊等70余万头。
由于这次军功,朝廷于次年封常惠为“长罗侯”,户2850,地在陈留。常惠在当年(-100)随苏武出使匈奴时,至少应在十五岁以上,此时出使乌孙同匈奴作战并获封侯,应已四十五岁左右,这时的他已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外交人才,可谓声誉鹊起。再后来的几十年里,常惠曾多次出使乌孙,处理汉乌关系中的外交事务,其中在悬泉啬夫弘任职期间,常惠本人和其部属就曾与悬泉置和啬夫弘打过交道。
史书记载:
元康二年(-64),乌孙昆弥因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畔绝匈奴,愿聘马驘各千匹。”……上美乌孙新立大功,又重绝故业,遣使者至乌孙,先迎取聘。昆弥及太子、左右大将、都尉皆遣使,凡三百余人,入汉迎取少主。上乃以乌孙主解忧弟子相夫为公主,置官属侍御百余人,舍上林中,学乌孙言。……使长罗侯光禄大夫惠为副,凡持节者四人,送少主至敦煌。未出塞,闻乌孙昆弥翁归靡死,乌孙贵人共从本约,立岑陬子泥靡代为昆弥,号狂王。惠上书:“愿留少主敦煌,惠驰至乌孙责让不立元贵靡为昆弥,还迎少主。”……天子从之,征还少主。
乌孙昆弥“翁归靡”死于神爵二年(-60)。也就是说,从昆弥为“元贵靡”求婚到常惠等人把少主相夫送至敦煌塞下,前后五年时间,整个过程经历了以下的环节:一是翁归靡通过常惠向汉朝上书,为元贵靡求婚;二是汉朝经过廷议后答应了这桩和亲,并派使者到乌孙告诉他们和亲的条件,必须先下聘礼;三是乌孙派出了三百多人的迎亲使团;四是汉朝选解忧公主的侄女、元贵靡的表妹相夫作为和亲公主,在上林苑置官属侍御百余人,学乌孙语,进行远嫁前的婚前培训;五是朝廷派常惠等人护送少主至敦煌塞下;六是此时的翁归靡死了,乌孙贵人未按事先承诺立汉外孙“元贵靡”为昆弥,而立了匈奴的外孙“泥靡”,和亲之事只好半路搁浅;七是汉朝经过廷议讨论,决定征还少主。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几百人的使团单趟赴西域就需半年时间,其中使团来往、廷议讨论、培训学习等事,旷日待久,这个过程中,地处交通要道的悬泉置自然是必经之地。
悬泉汉简中有一份《悬泉置元康五年正月过长罗侯费用簿》,是一份由18枚简组成一册的较完整的文件,记载元康五年正月十三日立春,冬末春初,寒意料峭的时候,长罗侯常惠的部属384人路过悬泉置的情况。此时悬泉置主官正是啬夫弘,他主持操办了这次大型接待活动,这384人中,有副县级(军侯)以下各类官员和戍卒84人、弛刑士300人。
当时啬夫弘在此岗位上已经工作了至少两三年的时间,比较了解当时中西交往和周边情况,更了解长罗侯常惠在朝廷的地位和在西域各国的声望。他在这次接待中,尽其所有的精心安排,为这些出征将士提供了丰盛的肴馔,光摆上餐桌的食品就有十多种:牛、羊、鸡、鱼、酒、米、粟、酱、豉、羹等,应有尽有。级别不同的将士招待的规格也不同,以符合当时的规定。啬夫弘深知,这些将士们身上承载着朝廷的使命,涉及到汉朝与西域、乌孙的国家利益,所以做好悬泉置的每项工作不仅是职责所在,也是对国家的贡献。
记载使节与饮食纪录的简牍
长罗侯与部属们的出使或者返国,可能都与上述长达五年的汉与乌孙的和亲有关,不仅路途遥远,安全问题更是一大挑战,那怕是一次和平出使,也是充满艰险的远征,因此随从人员大多也具有军人性质或武装护驾。
神爵二年(-60),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如果我们俯瞰丝绸之路的全程,下面这些发生在不同地域空间的重大事件,都应该具有深层的联系和长久的影响。
当时,丝路西端的罗马形成了以恺撒、庞培、克拉苏为主的“前三头同盟”,开创了地中海历史的新纪元,而地处东方的汉帝国处在民族纷争中,因为京城西部的西羌,勾结匈奴发动叛乱,因此皇帝下诏派后将军赵充国率六万余骑前往镇压,辛武贤率兵六千、敦煌太守快(人名)出兵二千、酒泉侯冯奉世率婼、月氏兵四千配合作战。当时军书傍午,边疆动乱,朝廷与敦煌的联系全靠悬泉置等驿置机构,在汉简中有多相关记载。
其次,匈奴西边的日逐王率一万多人投降汉朝,因此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史书记载:“中西域而立莫府,治乌垒城,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从此,西域近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与中原地区连接在一起,几乎对当时的世界格局和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述提到的长罗侯常惠护持少公主到敦煌和亲,却因乌孙内部的昆弥继承问题而发生了突变。常惠当时希望先把少主相夫留在敦煌,他自己率一干人马驰至乌孙追查问责,等改变现状后再来迎接公主,但朝廷认为没有必要强送公主,因此和亲不成,只得送公主还朝。
从这个过程中,长罗侯和少公主都不是匆匆而过,而是在敦煌停留了一段时间。停留期间的接待,按理应由郡县的地方官员负责,不只有悬泉置啬夫,但悬泉汉简中有少主路过的记载,代表悬泉置啬夫弘在长罗侯和少公主路过悬泉时,都接待过他们,而且长罗侯是频繁来往于中西交通的朝廷使者,悬泉置啬夫弘迎往送来,多次接待过他,他们不仅相互了解,关系也相当密切。
四、啬夫弘与西域都护郑吉
郑吉,会稽人,即今天的浙江绍兴人,第一任西域都护,从神爵二年(-60)到黄龙元年(-49)的十二年间,一直在西域都护的任上。汉朝经营西域,“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他是西汉开拓西域功勋卓著而名垂后世的重要人物。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上个世纪的罗振玉、王国维以来,浙江就出了不少著名的敦煌学大家。今天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多次举办丝绸之路展,邀请全国敦煌学和丝绸之路的专家来这里讲学,浙江人士同河西、西域这种密切的关系,其源渊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域都护郑吉。
当年,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与天山以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天地之隔,距离遥远。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还是纹身断发的蛮夷之地,可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制度把全国各地联成了一个整体,东南沿海的越人子孙可以远到天山南北的西域建功立业,郑吉就是其中的一个。
史书上说,郑吉在年轻的时候,“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由是为郎。吉为人强执,习外国事。”据我们研究考证,从汉武帝到宣帝地节二年(-68),汉朝对西域正式用兵共有8次,其中武帝时5次,昭帝时2次,宣帝时1次。
根据郑吉的年龄和当时汉朝军队的出征推断,郑吉至少参加了太初元年至四年的战争(-104至-101)、李广利远征大宛和元凤四年(-77)傅介了刺杀楼兰王的活动,以及本始三年(-71),长罗侯常惠率吏士五百人出使乌孙回返路过龟兹时,发动西域诸国兵四万七千人攻打龟兹的战争。
正是因为他参加了这些出征西域的重大活动,史书才说他“数出西域”,“习外国事”。也正由于此,对郑吉来说,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闻,铸就了堪当大任的人格品质。(张德芳《郑吉“数出西域”才论》,《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
郑吉在地节二年(-68)以侍郎身份率免刑罪人屯田渠犁的,全部的屯田士吏大概有1500人左右。元康二年(-64),匈奴数击车师,郑吉率田卒往救时被匈奴包围,朝廷派长罗侯常惠“将张掖、酒泉骑出车师北千余里,扬威武车师旁。胡骑引去,吉乃得出,归渠犂,凡三校尉屯田。”以郑吉为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
总之,郑吉从地节二年(-68)以侍郎身份屯田渠犁、元康二年(-64)他以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到神爵元年(-60)日逐王降汉,“并护车师以西北道”,他担任西域都护到黄龙元年(-49),郑吉去世,他在西域整整20年,期间有15年的时间同悬泉啬夫弘的在任时间相对应,他们有过频繁的接触往来。
这段时间,最重要的就是匈奴日逐王降汉,而郑吉发动渠犁、龟兹五万人迎送。史书上说当时的日逐王:“口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随吉至河曲,颇有亡者,吉追斩之,遂将诣京师”。可见,郑吉把日逐王的人马护送到京师,当时究竟有多少路过敦煌、河西,我们还不得而知,但规模肯定是庞大的。
日逐王降汉是中外大事,除了郑吉护送外,朝廷还派人迎接。悬泉汉简中有一木牍记载了当年八月,车骑将军韩增派人到酒泉、敦煌迎接日逐王的情况。另有简文记载,公元前60年12月30日,冬至刚过,有一匹传马在迎送日逐王的时候病死在冥安(县名)。主讲人猜想,当时的迎送任务太繁重,这匹马实际上可能就是累死的,可见悬泉置和置啬夫弘在保障这次重大行动时尽了最大责任。
廣至移十一月穀簿:出粟六斗三升,以食縣泉廏佐廣德所將助御、效穀廣利里郭市等七人送日逐王,往來三食,食三升。校廣德所將御故禀食縣泉而出食解何?(Ⅰ91DXT0309③:167-168)
上述汉简的记载,可能是日逐王降汉过后,广至和悬泉相互核销账目的文档。大意是上述七位驾车人在迎送日逐王时,曾在广至吃过三顿饭,每顿饭每人用谷三升,总共享谷六斗三升。按理,这些人的用粮应该在悬泉置提供,怎么把账目留在了广至呢?简文虽然是悬泉和广至的账目核销,但我们仍然可以把置啬夫弘的工作同西域都护郑吉护送日逐王前往京师归降的举动联系起来。
郑吉任西域都护十二年,每遇西域大事都要上书朝廷,在悬泉汉简中,记有“使都护西域骑都尉安远侯吉”的上书就有好几封。而这些上书能到达朝廷,悬泉置作为中途的驿站还有当时的负责人啬夫弘都尽了很大的责任。
前往西域都护府服役的戍卒回返时,悬泉置都会认真接待。他们有的要回到京师的北军继续当兵,有的要复员回到原籍,这些都在悬泉汉简中留下了记录,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置啬夫弘与西域都护郑吉关系的相关材料。
出粟五斗二升。以食安遠侯副衛司馬遣假千人尊,所將送匈奴歸義抪類王使十一人,質子二人,凡十三人,人一食,四升。東。(Ⅱ90DXT0115④:39)
这是西域都护郑吉派下属护送归降的匈奴蒲类王使者和质子去京师而路过悬泉置的记载。可见,悬泉啬夫弘的大力配合,亦为安远侯完成西域使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五、啬夫弘与解忧公主、冯夫人
甘露元年(-53)又是丝绸之路上一个多事之秋。罗马进攻安息(帕提亚),克拉苏率四万多人在幼发拉底河东岸的卡尔莱(Carrhae,今土耳其南部哈兰)全军覆没,东面则是乌孙内乱牵动了汉朝中央神经。
事情的原委还得从头说起。本来前面已说过,神爵二年(-60)翁归靡死后,答应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昆弥,汉朝还选了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再来和亲,并已由长罗侯送至敦煌塞下,结果事变突然,乌孙贵人却立了翁归靡胡妇(匈奴妻子)之子泥靡,号为狂王。
狂王继位后又以解忧公主为妻,但狂王和公主不相和,又暴恶失众。公主便和正在出使乌孙的卫司马“魏和意”和副候“任昌”商议,趁酒宴之时除掉狂王。结果事情未成,使狂王逃脱,但狂王逃脱后并未摆脱死神的问候,很快就被其弟“乌就屠”袭杀,而乌就屠袭杀狂王后又自立为昆弥。另一方面,狂王的儿子为父报仇,又发兵包围了解忧公主和汉朝使者。西域都护郑吉得知后发诸国兵前来解救,公主才得以解围。
在这种情况下,汉王朝乘势以军事和外交并用,直接将乌孙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一方面“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朝廷准备随时给以军事打击;另一方面进行外交斡旋。
解忧公主的侍女冯嫽嫁乌孙右大将为妻,史称冯夫人“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在西域诸国有很高的威信,而右大将和乌就屠关系密切。所以,西域都护郑吉通过冯夫人告诉乌就屠,汉军将大兵压境,应该趁早投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乌就屠心生恐惧,表示“愿得小号”,于是“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破羌将军不出塞还”,这件事在汉与乌孙的关系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如果说张骞二出西域时,乌孙不过是汉王朝西北边境的一个邻国,但到本始三年(-71),乌孙发兵五万同长罗侯一起攻打匈奴时,已由早年的邻国变成了盟国。再到甘露元年(-53),乌孙分为大小二部,受汉印授,已由盟国变成了属国,乌孙是西域大国,有户12万,有口63万,胜兵18万,而乌孙的归服,对于汉朝的西进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解忧公主、冯夫人、西域都护郑吉、长罗候常惠,不仅有大量的军情要报,而且随时都派使者往来,悬泉啬夫弘忠于职守,保证了朝廷和西域的信息畅达,也保护了过往人员的通行安全,这都由当时的正式记录而保存在悬泉汉简中。就连三年后(甘露三年,-51)解忧公主年老回京,冯夫人继续锦车持节往返于汉与乌孙,悬泉汉简都有正式的记录。
结语
丝绸之路畅通,让西域版图归属汉朝,也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当时的悬泉置啬夫弘,是一个小小驿站的基层官吏,他的工作与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连。我们从悬泉置啬夫弘这位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以及出土的简牍数据,可以了解当时丝绸之路各国与中国在经贸与文化上往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