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各地开始陆续的发放消费券,也有很多朋友晒出了拿到的消费券,真相!但是反观美国的时候有些人就有些不忿了,为啥美国发钱中国发券呢?把券改成钱它难道不香吗?其实这跟两国的具体国情与关系的,而且发放钱和券的目的也不同,其背后都有着特定的经济学原理的。为什么美国发钱中国发券来刺激经济呢?
先来看看美国19年的时候美联储发布过一个调查报告,近40%的美国成年人拿不出400美元用来应急,不论是现金还是存款,亦或是刷信卡都不足400美元。甚至有27%的人需要变卖自己的东西,或者向朋友借钱才能凑够400美元,有12%的人压根儿就没有办法凑够400美元。
对于美国人不愿意储蓄有钱就花借贷消费的生活习惯有关,反观来看看你的存款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比40%的美国成年人都有钱了?
这其实引申出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中国的高储蓄率!纵然从整体来说,中国的储蓄率在逐年降低,但是仍然高居全球第一!简单地说中国不管是富人还是普通人,挣的钱都会存起来,这是其一。其二不管是发钱还是发券,其实都是为民众进行补贴,而这些补贴都是真金白银的,而中国与美国的财力相比仍然差距较大,美国可以发放12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8496元,中国不可能像财大气粗的美国那样,发大额现金。
也正是中美之间的储蓄和财力的差异,造成了此次疫情中中美两国在对消费者进行补贴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补助方式。美国民众由于储蓄率很低,日常生活中发工资后就用来支付上个月的账单了,而疫情造成了美国大量人口失业或者是暂时不能工作而丧失了收入来源,所以他们急需的是用现金来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而前些天美国人的1200美元补贴收到之后直接跑到取款机上把现金提出来,然后主要去了超级市场,速食店、药店和购买汽油。
所以美国发的2900亿美元的现金,主要目的很明确,就是帮助美国人渡过难关,顺便来刺激一下消费,当然了采取直接发现金的也不只是美国一家,包括美国,加拿大,韩国,英国、日本等等国家都采取了类似的现金补助。
而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消费券,由于中国普遍的家庭都有储蓄的习惯,所以即使蜗居在家,中国人的储蓄对于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是能满足的,当然这里不要喷我,我也相信,并且肯定会有一些月光族的朋友在等米下锅的。
所以说中国的补贴的目的又不是为了救助,美国发现金是为了达到缓解居民生活压力的目的,而中国消费券是为了自己居民多多消费,然后消费能够快速的恢复到疫前的经济水平,而消费券之所以能够拉动整体消费的经济学原理就在于乘数效应。
科普一下乘数效应是什么?官方的说法是经济活动中某一项变量的增减,通过连锁反应引起经济总量的变化,乘数效应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越强,不明白没关系。
我来简单的举个例子,消费券的发放不同于现金,它的使用是有门槛的,都是要满多少钱才可以减多少钱。比如买210-70的餐饮券,你想用这70元的餐饮券,那你就要从你的口袋里掏出140元的现金进行消费。就相当于政府用70元在一次交易中为社会带来了新增140元的居民消费,餐厅销量上升自然就要从挣你的钱中拿出70元到蔬菜批发市场采购原材料,批发商收到餐厅的前后就拿出50元从菜农那里去批发蔬菜,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政府最初的的70元的餐饮券此时撬动了你身上的140元消费。餐饮店的70元消费,批发商的50元消费一共是260元的消费,而从70元到260元之间的倍数就是经济活动中的乘数效应,而这个乘数越大,那就意味着消费券对经济的整体拉动能力也就越强。
其实中国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曾经在杭州发放过消费券,当时由于经济低迷,杭州2009年的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是负1.5,为了提振经济,当时第一波就发放了9.1亿的消费券,希望能够提振本土的家电、旅游文化、电影等等产业的消费,但是由于当时并没有限定消费领域,最终发现发放的80%的消费券都去购买了生活必需品。而生活必需品本来就是需要你拿出自己的储蓄去购买的,但此时消费券都用来买了必需品,也就相当于这些消费券都被转化成了储蓄。这让消费券提振消费的目的打了折扣。
可是今天你再去看看各地的消费券都被限定了消费领域,比如说旅游、餐饮、电影等等的,而这些领域的消费就会把乘数效应尽量的放大,比如当年杭州吸取了第一阶段不限消费领域的失误后。在第二阶段发放消费券的时候就限定了领域,最终在旅游市场上政府用五元的消费券撬动了旅游、交通,零售,餐饮等等多达289元的消费支出,可以说效果是非常明显。所以你抢到的消费券背后都是由其经济目的的,顺便问下你手里抢到券了吗?花了多少了?
本文源自kokee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