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币百科 >

虚拟货币类书籍

2023-04-28 08:42:14 币百科 阅读 0

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本节摘自原创书籍《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四部分:文明4.0--重返家园 (续前节)

第202篇:请您观察那些带有集体共识的“信用货币”

三、共识性信用货币

在读初中时,由于某个事情,我曾经给班上李同学写过一张欠条:“我欠对方三天的早餐,我要按对方需要的日期买来。欠条署名:童国梁”。我是个很有信誉的人,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不过一周后,我发现我这张欠条居然落到了王同学的手上,现在变成我欠王同学三天的早餐了,我要听候王同学随时“兑换欠条”的指令。原来,李同学为了一张精彩电影的电影票,拿我的早餐欠条交换了王同学手上一张多余的电影票。而后来王同学也并没找我兑现早餐,原来他把我的欠条给了家里比较穷的张同学,换得了张同学代他值日扫地一周。大家对“一场好电影” ≈“三天早餐” ≈“值日一周”的等量价值达成高度共识,我的一张早餐欠条,竟然成了大家交易的中间等价物--共识货币,但它其实只是一张小纸条。

如果其他同学还有需要,欠条还能继续流通下去,直到我最终兑现为止。即使我已经兑现了三天的早餐,但只要我愿意,可以不撕掉欠条,而是我拿着这张写着童国梁承诺提供“三天早餐”的欠条,继续去换回别的东西。我的这张将来要兑现的早餐欠条,它的价值显然基于同学们的一个共识:我在班里较高的信用,所有同学都相信我是不可能一天乱开十张欠条的,所以我的欠条可以在班里顶替自然货币“香烟”,成为另外一种共识货币。

这张“有共识的货币”--欠条,已经不是直接的自然物品,它的价值基础完全来自于另一个虚拟的事务--我的信用、我不会滥发。虽然基础是我长年累计的信用,但核心动因却是大家主动意愿下的共识。这就是最单纯的共识信用货币:“集体共识 + 个体信用”的二元货币。

这相当于个体我与大家签署了一份契约:我负责维护好我的信用,而你们负责信任我。你们是甲方,而我是乙方。假如我不守信用,或者你们不能形成对我信任的共识,那么这张欠条货币就不会存在。

还记得前文里写到过一个案例:C大姐给A猎户打了一张白条(欠条),上面写着“5碗粟米”,结果C大姐的这张欠条就在部落内流通了起来。欠条的价值就是基于族人们对C大姐个人信用的高度共识,绝对信任C大姐及家庭成员不可能滥开欠条。这张C大姐欠条“信用货币”,一般情况下既不会升值,也无法贬值,它一直就是5碗粟米,这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再比如,某些公众信誉极好的企业发行的债券(相当于企业借钱后给借款人的欠条),债券上标注了借款或价值、偿还时间。这张企业债券在当地一群具有共识的人群内能像货币一样用于抵押、还款、买车买房!(这群人完全信任本地这家企业的信用)这张企业债券俨然成了这一地区基于该企业信用的共识货币。但拿这张企业债券到遥远的外地去兑换物资却不行,因为外地居民对这家企业的优质信用尚未形成共识。

到这里为止您发现没有,诸如自然货币、共识货币、有共识的信用货币,都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一直以来的那种和谐的、限量的、平等的、自愿的、诚实的契约关系。在创造财富与分配财富的过程中,基本都与人的劳动付出具有较强的正比例关系。

直到人类几万年都从未见过的一种全新货币的出现,便开始风向突变、繁乱不堪。基于新货币体系的漏洞BUG与补BUG、对抗与反对抗、监督与反监督、贬值与反贬值开始层出不穷,到处“漏水漏油”,整个货币体系的运行、维护成本奇高。人们的财富观也由简单变复杂,由淳朴变浮躁,在围追堵截之后,却发现围绕着货币不能产生财富的无效劳动及人员太多,贫富差距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

这个新货币的产生,既不基于自然,也不基于共识,那么“信用”二字是否还能保留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非共识的“信用”货币

本书前文提到,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从该定义中就能直接看出,国家及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并不是所有使用者自愿达成共识后的产物,而是由国家及银行提供信用保障,强制流通的货币。它与上面讲的各类货币的性质都已完全不同了,此类货币可在极少数人的意愿控制下单独产生,而与劳动成果及自然资源从此失去直接对应关系。

历史上由政府发行的最早的信用货币(纸币),当属北宋时期的交子。宋朝朝廷为了打击经济犯罪,不得已故意每隔三年,便对交子的印刷板式进行革新换代。据说宋朝当时规定,凡是仿造货币者一律处死,甚至还会殃及九族。原本纸币交子克服了金银铜币的诸多不利因素,方便了所有人使用,看似是文明的巨大进步,没想到竟然没有推行太久就导致北宋货币体系的崩溃,一轮轮受伤的人们只能再次用回金银铜等自然金属的共识货币。为何会这样?原因就是北宋政府滥用信用,从而导致了交子成为北宋政府敛财的工具,交子没有了信用,也就丧失了流通的功能。比如,在大观元年(1107年),这年的发行数“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说是交子发行量由以前相当于一百二十万缗(缗是指穿铜钱用的绳子,每串一千文铜钱),增加到二千多万缗,纸币贬值是多么的严重。这和明朝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的境遇何其相似,仅仅发行几十年就已经失去了流通价值。

和古代朝代相比,在吸取大量历史教训之后,现代社会体制下的国家信用货币是不是应该很有信用了?这里不需要我多举例了,读者自己都能亲身感受到“那只看得见的手”常常按捺不住冲动按下印钞机,所有劳动者的财富即使在睡梦中也会悄然流到别处,相关内容在前文“霸道的货币中心化”已有论述。

太多历史事件已经证明,假如设计的游戏规则是:让极少人手握巨大权力,同时又承担巨大信用的时候,那么一旦出现危机,他们每次都会优先想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手中权力,逐次降低部分信用,从而将危机或损失悄悄转嫁给其他人或所有人。原本极其宝贵的信用,却在权利中心化的游戏规则下变得并不重要,每当需要维护重要即得利益、转嫁累计矛盾时,被拿出来削弱或“祭旗”的往往就是--信用。而此类现象,在自然货币及共识货币体系上几乎不可能出现,原因一点也不深奥。

所以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集体分担权利,消除损失转嫁的通道,回归到“有共识的信用货币”体系。

即使在今时今日,对“信用”货币的滥发、贬值、随意冻结账户的案例不绝于耳,很多信用货币的持有者心惊肉跳惶惶不可终日。眼前的种种案例说明,由少数人控制的,完全脱离“集体共识”的信用其实是很不稳定的信用,甚至是无法信任的信用。银行机构发行的“信用货币”,本质上其实是“不确定信用的货币”,或者叫“强制性货币”更为贴切。这样的“信用”货币特点,一是抛弃了自然货币的基本属性,二是抛弃了使用者自发自愿使用的共识,和价值认同的共识,三是也逐步抛弃一部分乃至全部的信用支撑。

这样看来,建立“非共识的强制性货币”体系的初创者的目的是:成为对社会财富控制和对财富再分配的隐性工具。因此,国家一般不会允许其他不被自己控制的币种大行其道,即使使用者能完全照章缴税也不一定被允许。(各种理由也会有很多)

可是,几千年来的自然货币和共识货币,一直都是人们获得等价劳动报酬、公平交易,安安心心存储保值,以备不时之需的中间等价物,货币原本只是方便人们实现对等交易的工具啊!货币升级,真的是在进步吗?

共同“找回失落的家园”也需要您的一份力量! 本文未完待续、先连载后刊发,欢迎加关注惠存。感谢您的关注和转发!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

相关内容

虚拟货币类书籍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