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正在成为资本市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大商所2015年首倡“保险+期货”项目以来,“保险+期货”连续6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经过6年深入实践,“保险+期货”现在运行得如何,也成为备注市场关注的话题。
券商中国记者9月27日从“DCE·乡村振兴—‘保险+期货’培训会”上了解到,当前的“保险+期货”已经从单一价格保险,过渡到价格、产量风险同时考虑,衍生出更具保障内涵的收入险,且成为保险公司农险市场比较经典的做法。
同时,“保险+期货”的保障范围,由最初的种植领域,拓展到价格风险更为突出的养殖行业,从交易所补贴充当保费主力军,到“政府+农户+交易所”保费多方共担的结构,从单纯保障农业生产阶段风险延伸至“保险+期货+银行+龙头企业”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创新不断,“保险+期货”模式迭代升级
“这几年,‘保险+期货’的保费规模逐年上升,参与企业和保险公司越来越多。”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金鑫说,整个项目创新不断,从简单价格保险发展到收入保险,再到基差收购和银行参与,再到产业链的参与和保障,每年都在上台阶。
最早的“保险+期货”项目是玉米。2015年,玉米市场实施“价补分离”,价格从2400元/吨降到1400元/吨,农民不知所措,面对此价格苦不堪言。为帮助农户有一个稳定价格,大商所及时总结经验,开始推广“保险+期货”。
永安期货副总经理石春生一路见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历程。“农民一听期货、期权就迷糊。后来我们跟保险公司合作,通过保险公司给农户、合作社建档立卡,前端是保险产品,后台将价格风险从保险公司对冲到期货市场,这个创举让农民把金融工具变成菜单式去选择,而不是农民亲自进场操作。”石春生说。
“随着这几年试点工作不断深化创新,从最开始简单价格保险,按照交易所指引,逐渐过渡到收入保险,将产量和价格赔付融合起来,慢慢解决农户更多实际需求。” 银河期货总经理助理郝刚介绍,“保险+期货”从单一价格保险,过渡到价格、产量风险同时考虑,已成为保险公司农险市场比较经典做法,也是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中的主流模式。
“经过这五、六年的深入实践,从最开始有限几个参与主体,逐渐扩展到多元化参与主体。”郝刚表示,参与各方通过“保险+期货”纽带,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实需求,共同构建了农业生产全产业链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融资、销售的闭环等;传统简单补贴模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此外,“保险+期货”的保障范围,由最初的种植领域,拓展到价格风险更为突出的养殖行业。大商所一方面投入1.28亿元在八个粮食主产省区推出18个玉米、大豆县域覆盖项目;另一方面投入1.32亿元通过养殖类项目,继续试点鸡蛋价格、饲料成本“保险+期货”,重点支持生猪价格保障项目、西藏地区专项项目和其他帮扶项目。
大商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程伟东介绍,截至去年底,大商所累计投入资金超6.6亿元,开展了361个“保险+期货”项目,全部项目总保费11.32亿元,实现理赔9.13亿元。下一步,将致力打造更多“保险+期货”典型样板、更好发挥示范引领,全力打通期货市场助力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程伟东指出,“保险+期货”已经成为金融机构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一是促进了小农户更好衔接大市场,“保险+期货”模式借助保险成本低、保障效果好、概念易于农民理解的优势,实现了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功能发挥同广大农户的有效对接;
二是丰富了财政支农的市场化路径,“保险+期货”项目以市场化和公开透明的方式,有效支持农业生产,依托“保险+期货”开展的政策性保险,更利于提高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补贴效率;
三是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在保障农民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带动农村土地流转和托管,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提质增效。
走向个性化服务,走向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不仅是“保险+期货”出现更多应用模式,推向更多应用场景,期货公司与实体企业的合作逐步加深,令近年来期货市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从基差贸易到场外期权等个性化工具的应用,期货服务实体正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2018年,在大商所的大力支持下,银河期货在辽宁阜新开展的收入保险试点是其“保险+期货”业务升级的起点。银河期货总经理助理郝刚介绍,这个试点过程中,除了传统“保险+期货”参与机构,还引入了银行、龙头企业等主体,引入基差收购模式。
此外,2019年在内蒙扎鲁特旗试点的项目中,创造性地从主险条款里面又附加了以期货价格为标的附加险。今年,在大商所支持下,银河期货和平安财险一起在辽宁鞍山做了玉米收入险的项目,项目保费3600万,覆盖45万吨玉米,现货量将近24万吨。
郝刚表示,从价格险到收入险,2016年以来期货公司参与的“保险+期货”模式在进阶过程中呈现三大变化:
一是涉及品种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农产品价格,还涉及饲料成本、各类指数;
二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从最开始的“保险+期货”模式逐渐过渡到保险+期货+银行+龙头企业;
三是项目来源更加多元,从尝试和财政部、银保监会、农业农村部三部委联合的模式,慢慢参与更多除了交易所项目之外的地方政府项目。
石春生表示,通过基差交易、基差贸易,改变了传统“一口价”,仅基差就有许多交易模式,例如玉米市场基于内外结构基差,还有品种价差、区域价差、月间价差等等,期货市场把一个价格变得立体化。而期权跟期货最大的不同,可以给客户定制化。“通过期权,我们给很多企业做了个性化方案。中国的金融工具已经非常完善,现在99个品种,25个期权品种。大商所正在进行“一圈两中心”建设,就是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专业化产品化趋势已成,市场潜力仍然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实体企业、金融机构对期货市场的需求都在不断提升,“保险+期货”正在迎来更多应用场景,而期货公司服务的专业化趋势已经开始形成。
辽宁证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赫荣祥介绍,辽宁省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热情也在逐年提高,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实体企业开户1346户,其中2018年以来新增开户数481户,增量占到将近四成。
“每天都会有前来咨询的客户,有想做价格锁定的东北钢厂,还有亟需锁定成本的宁波用铝终端企业等等。”石春生表示,今年生猪价格下跌过程中,很多生猪企业这次通过期货市场下跌对冲了风险,通过期货市场的盈利弥补了现货市场的亏损,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
中粮家佳康食品有限公司套期保值部总经理陈鸣旭表示,面对市场的巨大波动,企业必须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应该将如何赚取高额利润的想法,转变为如何稳健发展的思路,力求用保险、期权等各种方式来规避价格风险,实现企业稳健运营。
石春生介绍,期货市场保证金近两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公司新增客户都是产业客户、专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资产管理交给专业团队去做是大势所趋。“过去,企业是自己做期货套保等业务,到现在期货市场已经出现产品化趋势,例如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可以代采购、代库存管理等,由它来承受风险,给企业稳定的价格。中国期货市场在发生变化。”
对于实体企业对期货工具的运用,石春生提醒,“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如果不能做到交易、风控、决策三权分立,包括考核甚至财务做不好的话,对公司是致命的打击。企业要改变过去期货交易靠主观、靠判断的做法,期货市场的运用也是要讲科学的。”他强调,“要三权分立,要有专业的团队,如果没有专业团队也不要总经理、董事长亲自操刀。因为董事长、总经理亲自操刀,没人敢做风控。专业机构可以提供产品化的服务,可以把风险对冲,改变传统贸易模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院研究员李正强表示,与美国期货期权市场规模相比,我国期货、期权市场成交额与GDP的比值明显弱于美国,但商品期货、期权成交额与GDP的比值相差不大,且已经反超美国。从国内外企业参与衍生品市场管理风险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内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已有94%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利用衍生品、衍生工具管理风险,2019年美国上市公司有将近90%的上市公司在利用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但我国国内上市公司仅有319 家参与期货市场,占比8.28%,为美国的1/10。